文|辉常观察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阿里、腾讯和京东的话,数字经济体,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无论是从体量上来讲,还是从它们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之深上来看,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这一点。
然而,过去几年的洗牌和调整期,让阿里、腾讯和京东们认识到仅仅只是拘泥于数字经济体,仅仅只是简单地做一个虚拟式的存在,并不能够给自身带来长远发展,甚至还会将自身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
于是,我们看到了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玩家,开始不再仅仅只是拘泥于做简单意义上的平台和中心,而是开始寻找自身与实体、产业结合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无论是阿里巴巴借助AI对于实体经济的深度赋能,还是腾讯借助AI所走出了一套焕新芽的发展道路,乃至是京东借助AI跑通的京东采销新模式,我们都可以看出,一场以拥抱实体,拥抱产业为主导的新变革,正在它们身上上演着。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
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体们率先感知到了经典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的弊端,于是,它们才开始了一场拥抱实体的主动求变。
透过阿里、腾讯、京东对于实体的拥抱,我们并不能够仅仅只是看到它们本身所存在着的困难和问题,而是应当透过这样一种发展新趋势,找到当下互联网行业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
互联网不再奏效
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庞大的数字经济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模式实现了生产和生活运行效率的提升。
可以说,在那个互联网依然充满着丰沛红利的年代里,互联网几乎是解决所有行业痛点和难题的万金油。
无论是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玩家们对于人们购物方式的深刻改变,还是以腾讯为代表的玩家们对于人们的社交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这一点。
然而,互联网的这样一种效能的发挥,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大的前提之下的,即,它需要资本和流量红利的支撑,它需要供求两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当支撑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红利前提不再,纵然是曾经造就了阿里、腾讯和京东这样的大型数字经济体的互联网,依然会泯然于众人矣。
当移动互联网发展到高峰期,我们看到的诸多乱象的出现,无一不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当互联网不再是促进生产和生活效率提升的方式和手段,而是成为了阻碍生产和生活效率再度提升的拦路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现象——互联网不再奏效。
欲要找到破解这样一种发展困境的方式和方法,必然需要跳出互联网的牵绊,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寻找破局之法。
正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新发展方向的逐渐清晰,以百度、腾讯为代表的玩家们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AI上。
虽然阿里巴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期,但是,它还是和百度、腾讯一样投身到了AI的怀抱里。
当阿里、腾讯和京东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AI上,让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AI对于互联网的取代。
可以说,现在的AI,业已取代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解决行业痛点和难题的手术刀。
当AI成为主导,随之而来的便是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玩家们对于实体的拥抱。
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是,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玩家们欲要在AI时代有所作为,它们需要的,不是独立于行业、产业之外,而是更多地需要找到自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式和方法。
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我们要寻找阿里、腾讯、京东对于实体经济拥抱为我们展现出来的发展新趋势,互联网不再奏效,AI大行其道,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重要方面。
平台和中心不再是主流
如果对阿里、腾讯和京东这样的数字经济体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平台和中心,无疑是它们最生动且正确的表达。
在阿里、腾讯和京东这样的平台和中心之下,人们的几乎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这完全一个涵盖了所有的大型生态系统。
然而,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在阿里、腾讯和京东这样的数字经济体背后,其实更多地充当的是撮合和中介的作用,它们并未真正改变上游产业的生产方式。
当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特别是当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尚未改变以及以平台和中心为代表的供给模式尚且存在一定的红利的时候,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尚且存在着一定的发展潜能。
然而,当以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供给模式泛滥成灾,特别是当以平台和中心为代表的供给模式不再是提升效率的方式和手段,而是成为了阻碍效率再度提升的拉路虎,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体们必然需要抛弃以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才看到了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玩家们对于实体的全面拥抱。
无论是阿里巴巴所打造出来的智造工厂,还是腾讯借助自身的积累和沉淀对于B端的深度赋能,乃至是京东凭借着自身与产业链、供应链的天然联系所推出的涵盖全链路的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我们都可以看出,以往的平台和中心的标杆和代表开始放弃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而去寻找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的发展模式。
因此,如果我们要寻找阿里、腾讯和京东拥抱实体经济的另外一个内涵和意义的话,以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不再是主流,以去平台化、去中心化为代表的数实融合、虚实结合开始大行其道,无疑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另外一个方面。
规模效率开始失灵
回顾阿里、腾讯和京东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其实走出了一条以规模化来实现效率提升的发展路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玩家们之所以能够实现效率的提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将尽可能多的需求聚拢到了自身的平台上,在于它们建立了一个足够庞大的规模和系统。
正如上文所讲,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里,以规模化来实现效率提升的方式和方法,其实是奏效的。
然而,等到信息不对称被打破,特别是当供给侧开始泛滥成灾,规模效率开始失灵。
欲要解决规模效率失灵的问题,必然需要的是一场供给侧的改革。
在这样一场改革之下,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玩家们不再仅仅只是需要不断地做大规模,不再仅仅只是一味地做大体量,不再仅仅只是一味地延伸触角,不再仅仅只是一味地拓展边界,而是开始更多地在某一个点上打深井,钻深矿。
在这样一个趋势之下,仅仅只是依靠「互联网+」必然是不行的,它需要的是,深入到行业,深入到产业,深入到每一个流程,深入到细枝末节。
正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才看到了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玩家们开始了一场对于实体经济的拥抱。
因此,如果我们要寻找阿里、腾讯和京东拥抱实体的内在逻辑的话,规模化效率提升的方式不再奏效,无疑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重要方面。既然规模化提升效率的方式不再奏效,那么,究竟要如何再度提升效率呢?
透过阿里、腾讯和京东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投身到产业的实际运行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地建构与产业之间的多方位、全角度、全流程的深度联系,才是实现效率再度提升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对于阿里、腾讯和京东摸索出来的这样一套全新的提升效率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以产业改造驱动效率提升,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这样一种方式的驱动之下,我们才看到了阿里、腾讯和京东对于产业的拥抱,我们才看到了产业正在发生着的嬗变,我们才看到了以AI为切入点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结语
阿里投实体、腾讯焕新芽、京东重注采销,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投身到了实体经济的怀抱里。
当阿里、腾讯和京东开始越来越多地投身到实体经济的怀抱,特别是当数实融合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我们看到的是,曾经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模式的偃旗息鼓。
无论是对于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体来讲,还是对于那些亟待需要改变的实体经济体而言,这都是一次全新的变革。
在这样一场全新的变革之下,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屡试不爽的发展模式开始失效,以往我们所看到的无往而不利的互联网技术开始失灵,以往我们所看到的曾经对立的玩家们的握手言和。
至此,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