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押注汽车手机赛道背后:营利双降股价低迷,意借多元战略挽救颓势

最近一段时间,格力动作不断,先是控股银隆新能源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后又发布新款手机,推进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格力意借此挽救公司颓势。格力三季度的营收与净利润双降,多方因素叠加下,股价持续低迷。家电业分析人士认为,上述情况说明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管理能力、长期战略方向已经出现了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格力动作不断,先是控股银隆新能源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后又发布新款手机,推进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格力意借此挽救公司颓势。

财报显示,格力三季度的营收与净利润双降,且空调业务仍为公司的营收支柱,这导致在大宗原材料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公司抗压能力较弱。

多方因素叠加下,格力的股价持续低迷。截止11月16日收盘,格力股价报36.32元/股,较去年12月的高位跌幅超41%,市值蒸发逾1700亿。

家电业分析人士认为,上述情况说明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管理能力、长期战略方向已经出现了问题。无论接下来发力的是手机还是汽车,消费者以及投资者能否买账才是格力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也是格力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

格力控股银隆新能源,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10月29日晚间,格力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参与司法拍卖公开竞拍方式竞得银隆新能源30.47%股权。同时,格力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将其持有的银隆新能源17.46%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委托公司行使。

本次交易完成后,格力将持有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并合计控制银隆新能源47.93%的表决权,银隆新能源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随后,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经营范围包含新能源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生产、销售等。

这一系列的动作意味着,银隆新能源将正式打上格力的“标签”,后者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有了阶段性进展。

事实上,早在2016年,董明珠就已燃起造车梦。彼时,格力拟以130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100%股权,但该方案因遭到格力董事会的反对而搁浅。

不过董明珠并未放弃这一想法,同年12月,其以个人名义联合万达、京东等企业注资30亿元,获得银隆新能源共计22.388%的股份。其中,董明珠单人持股7.46%,为公司第五大股东。

此后,董明珠多次进行增持。2017年,其在银隆新能源的持股比例增至17.46%,位列公司第二股东,仅次于由银隆创始人魏银仓控制的广东银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不过,业内普遍看来,银隆新能源对于格力而言更像是“烫手山芋”。因为前者的经营状况并不好看,若后续合并报表可能影响格力的业绩表现。

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31日,银隆新能源总资产281亿元,负债总额227亿元;2021年1至7月营收10.6亿元,净亏损7.6亿元。

格力发布大松TOSOT G7手机,推独立品牌走向市场

除了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格力还在同时推进着手机项目的研发。

11月5日,格力发布了一款搭载骁龙870旗舰处理器的5G手机,命名为大松TOSOT G7。目前,这款手机已在格力董明珠店和天猫旗舰店上线,8+128GB版本售价2959元,8+256GB版本售价3099元。

与格力此前推出的几代大松手机相比,这款手机在硬件方面已进入主流配置,核心配置采用骁龙870处理器+LPDDR4X内存+UFS 3.1存储的组合,但尚未达到旗舰机标准。

分析人士认为,在显示与影像方面,TOSOT G7的配置并不具有独特优势,处于行业中游水平。尤其是在充电方面,该手机与同价位安卓机相比,有一定差距。

不过,在格力的官方宣传中,TOSOT G7的最大卖点不是功能配置,而是在于其可以接入格力的智慧家居生态,实现便捷的物联操控。

据格力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款型号是大松手机作为新的独立手机品牌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记者查询发现,目前在格力董明珠店上,包含2种颜色2个存储组合,总计4款机型的TOSOT G7总销量不足3000件;而在天猫旗舰店上,该手机月销更是低至8件。

“这说明格力手机没有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一方面,卖家电的企业卖手机,没有专业性优势;另一方面,格力手机缺乏差异化优势,性价比不高,导致规模化出货无望。”互联网分析师乔华认为。

在当下,国内的手机市场已接近饱和,红利消失殆尽,对于后入局的格力手机而言,能否从中分到一杯羹,尚需观察。

营收利润双降、股价低迷,格力能否借新动作挽救颓势?

事实上,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不论是进军新能源汽车赛道,还是加码手机研发,都是格力多元化布局的一部分,意借此挽救公司的颓势。

最新财报显示,格力三季度营收470.8亿元,同比下降16.5%;净利润61.8亿元,同比下降15.66%。格力表示,受铜等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令公司成本飙升,业绩承压。

事实上,格力的业绩疲软还与公司单一的营收构成有直接关系。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格力空调收入为671.94亿元,占到总营收的七成,而生活电器、智能装备及其他业务则尚未形成规模,这也导致公司的抗压能力明显弱于同行。

反观同为白电巨头的海尔、美的两公司,前者在洗衣机、冰箱、厨电、空调、水家电方面进行布局;后者则主攻空调、消费家电(主要为小家电)市场。

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多元的业务发展,更有利于企业抵抗经营风险。今年前三季度,海尔、美的的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增长。

多方因素叠加导致格力的股价陷入持续低迷。截止11月17日收盘,格力股价报36.33元/股,较去年12月的高位跌幅超43%,市值蒸发逾1750亿。

家电业分析人士认为,在家电复杂的行业背景之下,营收和利润双降,说明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管理能力、长期战略方向出现了问题。

“通过格力的种种动作来看,正视图切入多领域加速转型,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消费者以及投资者能否买账才是格力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也是格力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上述人士说道。

相关阅读
董明珠连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其称会坚持做手机、看好新能源市场
董明珠的“三个谜团”
家电巨头造车大战:格力偏离赛道,美的、创维外场拼命加码
美的再度“造车”,董明珠慌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