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事关经济与民生的重点话题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其中,聚焦于涉及经济运行、民生保障、对外开放等相关话题,总理如何回应,蓝鲸保险逐一划出重点。

谈经济增长: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10多万亿人民币,继续增长可以说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么大的经济体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很大的难题”,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李克强回想2020年,中国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下,没有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去年乃至到今年2月份,在世界许多国家通胀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CPI涨幅不到1%,这不能不说和我们实施的合理宏观政策有关。

今年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和挑战,李克强提出,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比如财政政策,今年我们降低赤字率到2.8%,赤字比去年少了2000多亿元。但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那钱从哪里来?我们这两年可用未用、结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再加上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新增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而且增加的规模主要用来减税降费,特别是退税。当然,我们还有配套的金融、就业等多项举措。

“如果说我们今年采取的举措不仅是应对短期的,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决不预支未来,是可持续的”,李克强指出,“中国还有应对气候变化、收入差距、债务等众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中长期过程中,包括今年去有力地应对。有关方面的措施我们都在安排部署,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谈减费降税:水深鱼归、水多鱼多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减税降费效果最直接”,李克强提出,从今年收到的有关报告看,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看来,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李克强也关注到,有人担心减税降费实施几年,边际效应是不是已经递减。“这次我们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退税和减税并举,规模2.5万亿元。在2020年经济受冲击最严重时,我们的政策规模最终挺过来了,这次调整结构把退税顶在前面。所谓退税,就是按照税制的设计,对市场主体类似于先缴后返的税额,我们采取提前退税的办法,就是一次性把留抵的税额退给企业,规模1.5万亿元以上。如果效果好,我们还会加大力度”。

“退税优先考虑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的就业人口多,而且现在是他们资金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李克强提出,所以我们要在今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业的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到位,把制造业、研发服务业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留抵税额在年内全面解决,对小微企业的增量留抵退税逐月解决。

同时,李克强也指出,退税降费是在做减法,但实质上也是加法,今天的减,明天就可能是加。数据显示,从2013年实施增值税改革,以减税为导向,累计减了8.7万亿元,当时财政收入大概11万亿,去年已经突破了20万亿,增加近一倍。所谓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这是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

针对地方财政收入遇到的新困难,李克强回应,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幅是多年来少有的,增长18%,总规模达到9.8万亿。退税主要是中央财政掏腰包,当然地方政府也得“凑份子”。我们退税的钱是直达企业,考虑到基层的困难,我们对基层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是直达市县以下基层。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

谈营商环境:政府必须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

面对营商环境的优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李克强提出,“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生根发芽。同时政府必须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不能让政府部门围绕着自己的权力在转,而要通过改革,让市场主体层出不穷、生机勃勃。

“触动利益是比触动灵魂要难的”,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但政贵有恒,这些年有1000多项行政许可被下放或取消,非行政许可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办企业拿执照在全国范围内平均4天,最少的地方1天。约9成政务服务是网上办、掌上办、异地办、不见面办。这是在打破利益的藩篱,使惠企利民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惠企利民的措施会继续推进下去。

当然,李克强再次强调,“放”“管”是并行的,“放”不是放责,“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放”也不是放任,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尤其是对一些涉及人民生命健康和群众利益的,像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要加强监管,违规违法的必须惩处。现在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定和方式,使市场主体真正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

谈就业:给“骑手们”系上“安全带”

“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就业才有收入,生活有奔头,也为社会创造财富”,李克强表示,今年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中国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必须有1100万人以上,最好有1300万人以上。只要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能够实现有些人说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李克强坦言,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高校毕业生1076万,都是历年最高。还有近3亿农民工,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还有一些企业生生死死,有些人要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是在增长的,要有新的就业平台。对于新增需就业人员,我们要给他们以培训等多方面支持举措,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比如这些年我们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我们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把他们的特长、聪明才智发挥出来,那就业的大舞台会绚丽多彩。

在灵活就业方面,李克强提出,因为有2亿多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就业形式会比较长期的存在。作为政府,针对他们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我们要逐步完善政策,也就是说要给这些“骑手们”系上“安全带”,让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既解燃眉之急,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谈特殊困难行业帮扶:秤砣虽小压千斤,要提供及时扶持

疫情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的服务业,其中量大面广的是中小微企业。李克强谈及,他们底子本来就薄,而且可以说是精打细算、日清月结的经营,很多困难积累起来让他们难以支撑。帮助他们实际上也是支撑就业,因为仅1亿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所以一定要看到“秤砣虽小压千斤”,得给他们及时的扶持。

“对这些特殊困难行业,我们已经出台了40多项扶持政策。仅退税这一项,粗算一下,像餐饮、旅游、客运、文化等几个行业就能够享受1800亿元”,李克强提出,“他们不仅需要财政的支持,对市场前景好的,金融业也要给予“无缝续贷”。而且对他们需要阶段性减或免房租、电费的,有能力的地方也应该给予支持。”

“当前,消费需求的确比较疲弱,主要是线下消费需求疲弱。所以我们扶持这些特殊困难行业,不仅是让他们挺过去,而且也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温度,让我们的经济能够显示更多生机。”

谈民生改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针对民生改善话题,李克强首先明确,中国的城乡差距是明显的,公共服务要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要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目的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当然,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现实是,我国现在财政总收入有20万亿元,但并不宽裕。李克强介绍,连续10年间,我们尽力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GDP的4%,而且主要是面向义务教育、面向农村,因为我们农村的户籍人口现在还有7.6亿,还要进一步加大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建立了面向14亿人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保网,但水平还不高,所以今年还要增加人均30元财政补助的标准。我们建立了大病医保的制度,拿基本医保去购买商业的大病医保。总体上城乡居民看病的报销比例能够达到70%,随着国力的增加还会逐步提高。特别是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对因病返贫、因大病致贫的要予以特殊的支持帮助。

李克强指出,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联,现在我们跨省流动的人超过1个亿,他们异地就业、养老、就学,办有些事往往要来回跑,“跨省通办”确实已经成了新刚需。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新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当然,我们也要为那些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此外,李克强还强调道,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人民政府必须扛在肩上的。“最近,有的地方发生了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事件,我们不仅为受害者痛心,也对此事十分气愤。对漠视群众权益的,要坚决追责问责,对那些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严惩不贷。”

谈对外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外商来华发展了自己,也带来了投资、销售渠道、商品,对大家都有利,我们为什么要限制呢”,面对关于对外开放的问题,李克强回应道。同时他提出,关于“放管服”改革,就是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目的还是要给依法经营的企业撑腰打气,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律平等发展、公平竞争。当然,也希望企业在发展当中都是规范健康的。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但总体上还处于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但这也表明产业和消费都在升级,市场潜力大,各类投资都有很大空间。

相关国家和我们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今年正式实施,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李克强表态,我们会利用这一契机,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继续把中国打造成全球外商投资的热土。

李克强明确表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这40多年,从来都是在改革中前进、开放中发展。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而且要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个机遇的大门决不会也决不能把它关上。

相关阅读
聚焦“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徐冠巨: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
银保监会: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有效发挥险资长期投资优势
央行: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李克强谈宏观政策: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着力稳固经济、推动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