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相对落后的工业水平与终端消费者的需求间存在的巨大鸿沟,给了茶产业互联网的空间。
8月23日,在上海报业集团|蓝鲸财经主办、CIC灼识咨询协办、中国信息协会智慧物流分会为指导单位的【蓝鲸·新财智】“创新-未来”之【物流产业互联网】沙龙直播峰会上,小罐茶供应链中心副总经理芦坤如此表示。
提升茶产业科学做茶的程度,需要龙头企业,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保持长期主义坚持,很难一蹴而就。
在小罐茶成立10年之际,随着以工业4.0标准建设的黄山超级工厂的正式投产,通过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小罐茶能够实现茶在制作过程中,从一片鲜叶,到生产,最终到成品不落地,并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及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这也是小罐茶的护城河。
颠覆做茶认知
2012年,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开始带领团队上山,调查中国茶行业现状,并创立了小罐茶。
目前,小罐茶以纵向打通全产业链、横向多品牌布局为发展战略,共享供应链和渠道。2021年,小罐茶以工业4.0标准建设的黄山超级工厂正式投产,并提出了科学做茶的理念:为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注入科技基因的稳定剂,为非标品的茶叶建立标准,产出可以端上世界茶席的质与量。
据了解,新工厂集茶叶研发、检验检测、智能立体仓储、全自动分装及科学物流为一体,应用了多个产业互联网的相关技术。
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的这些技术颠覆了对传统做茶的认知。
其中,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的MES系统与中央驾驶舱,从企业管理层面推动流程运作,实现端到端(生产端、消费端等)的数据实时传输。无人化自动立库,通过智能WMS仓储系统,收发货先进先出的原则,生产叫料自动调度,实现整个仓储物流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AI除杂机器人由小罐茶与IBM合作研发,利用机器人将杂质快速精准地挑拣出来,每天可以完成200公斤毛茶的筛拣除杂工作,相当于50-60个挑茶工的工作量。全自动灌装生产线达到每分钟80罐以上的产能效率,称量精度达±0.2g。
值得关注的是小罐茶研发了全国首条茶叶初精制一体化智能生产线,实现了制茶过程从鲜叶到成品的全程不落地。
其中鲜叶水洗技术也为业内首创。传统认知上,鲜茶叶是不能碰水的,所以喝茶第一水都要洗茶。小罐茶研发团队经过长达三年的全品类实验,用同样的工艺加工水洗茶叶和非水洗茶叶,然后拿到北京请业内专家做盲审鉴定,最后得出结论:茶叶水洗可以做。
芦坤表示:“叶子表面清洗干净之后,低温脱水就成了核心,温度不能高,温度一高叶子就坏了,同时还要快速脱水,技术就体现在这里。”
拉近供需差异
芦坤认为,传统的茶行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配套不齐全,行业内部推进变革的动力不足。但这孕育了巨大市场机会。所以,小罐茶在茶产业工业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传统的茶产业领域应用产业互联网技术,需要遵循市场化推进的原则,需要龙头企业带动。
中国茶产业市场规模约6000亿元,但没有一个百亿级的企业,产业中很多企业是以小而散的农户为基础的家族企业。这些企业过着小而美的生活,内生变革动力不足。只有龙头企业才有足够的认知和能力引进更具前瞻性的理论和技术。
资料显示,中国最大的茶企业年收入规模也仅在25亿元左右,市占率不足1%,并且,前十名茶企的市占率不足4%。
芦坤表示,通过几年的了解发现,上游茶产区的县市村寨,制茶运作模式仍停留在上世纪“农耕+半自动”的状态。这些农户有好产品,但生产效率低,好产品卖不出。消费端有对好产品的需求,但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产品。产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交易效率,打破供需间的不对称。
目前,小罐茶通过在上游茶产区建设标准化茶园,布局上游初制工厂,提升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茶农收入。
据了解,小罐茶在凤庆、安溪、武夷山、休宁、勐海、横县建设了6家初制工厂。
对小罐茶而言,通过在各个工厂实现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科学做茶体系,铸就了品牌护城河。
芦坤表示,消费者对小罐茶的认知多以营销见长,但技术已经成为了小罐茶的长板之一。“产品是1、营销是0,产品是道、营销是术。科技力量是小罐茶高品质产品的重要支撑,也是品牌的护城河。通过标准化、工业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把品质稳定的产品给到消费者,实现与同行的差异性竞争。”
茶行业与咖啡相似,国外龙头咖啡企业已经经过了工业化的洗礼,以高效抢占消费市场。茶产业还存在农、工和流通领域的分割,产业互联网技术在茶产业的应用势在必得。
不过,芦坤认为,在茶产业应用新技术需要保持长期主义战略耐性。新技术要做好属地原则,结合当地产业技术现状,点对点解决问题。搭建完整的体系需要长期投入和坚持。(蓝鲸产经记者李振兴lizhenxing@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