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小牛电动创始人胡依林:再次创业,要将AI大模型应用到腕表鉴定行业

时研家(TIMZ)的短期的目标是用一年的时间突破100万用户规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3年,AI的风吹到了各行各业,不管是互联网科技巨头还是初创团队,都试图在这波新的浪潮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回看这一年里AI发展的轨迹,当大模型渐入冷静期,深耕垂直细分领域逐渐成为了行业共识。

小牛电动创始人胡依林也选择在今年重新出发,这也是时隔九年后他的二次创业。在AI众多的细分品类中,他的选择是腕表鉴定,新项目名为“时研家(TIMZ)”。按照胡依林的表述,“时研家(TIMZ)”是借助AI底层技术,汇集全球数据的一个腕表服务平台。

时研家(TIMZ)官方表示,该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种子/天使两轮融资,由CapitalO领投,IDG Capital、梅花创投、什么值得买、小牛电动、时研家创始团队,以及多位A股和美股上市公司合伙人投资联袂跟投资,总投资金额为5000万,投资后估值达3亿元人民币。蓝鲸财经没有接触到项目的融资商业计划书。

从迈入社会至今,胡依林的经历都与技术相关,无论是在微软还是此后创办的小牛电动。在与蓝鲸财经记者的对话中,胡依林试图回答为什么再次创业选择瞄准AI的垂直细分领域?为什么在众多的细分品类中选择了腕表鉴定行业?AI和腕表鉴定行业的交汇点在哪里?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以下为蓝鲸财经记者同小牛电动创始人胡依林的采访对话(保证原意下有删减调整)

蓝鲸财经: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做腕表鉴定这个项目的想法?是出于何种原因?为什么在今年选择推出该项目?当时的环境和现在有何不同?

胡依林:事实上我从2018年就有了这个想法,但当时的条件并不成熟。举个例子来说,当时全球或者全网并没有找到一些基础的数据库可以供我们选择,甚至一些品牌或者一些网站上有一些腕表的数据量非常少,而且还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一些腕表图片和内容是处于一个很理想的状态(与实物成色不符)。

今年之所以条件达到成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模型的出现。从腕表行业的信息情况来看,一些官方发表出来的数据如配置、颜色等,这些数据只占到整体行业数据的5%—8%。但现实情况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所有的爱好者、收藏家以及时尚媒体等,他们对于手表的描述都是非常感性的自然语言,而不是标准话的语言。大模型的出现可以将这些语言和全球的讯息进行关联,因而当腕表的所有感性自然语言可以被识别和处理之后,就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所以说值得AI去做。

蓝鲸财经:为什么在所有的垂直细分品类中您的选择是手表?在整个项目的推进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哪些开源大模型会被您优先选择?

胡依林:做腕表首先是我的兴趣,腕表不仅仅是一种饰品,还承载了一些情感寄托,我当年刚来上海的时候爷爷送给我了一块手表,对我而言十分重要。

回到商业的逻辑,腕表的市场其实是很大的,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8—2020年中国钟表市场规模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2020年为2072.3亿元,其中二手钟表市场规模为1201.9亿元,新钟表市场规模为870.3亿元,维修市场规模为103.6亿元,2023年中国钟表行业的规模预计可以向3000亿元的目标迸发。

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和腕表自身的属性有关,腕表的整体规模和种类相较于箱包等品类而言是相对比较少的,因而也具备了搭建最基础的数据的可能,这是非常关键的。此外,在腕表行业,交易一直比较离散,也就是说这个行业里边的商家很多,但是一直没有一个专注的平台聚焦在这个垂直的领域去服务这些用户,现在的行业鉴定更多是依靠一些有经验的师傅,但这些很厉害的师傅每天鉴定的产品却是有限的。

在整个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最为困难,也就是数据“清洗”阶段,因为我们必须确保大模型所学习和训练的数据是准确的,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全网逆行检索、入库,不管是识别表,还是关于品牌和内容的关键词,我们会用SAM模型去做异地清洗,清洗完成之后直接进入人工平台,我们合作了几家人工标注和人工纠错平台,将同样的数据发给两家公司,之后进行交叉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最后是做增量训练的算力集群,最后完成数据库的搭建。

在大模型的选择上,效率是第一位,成本则是第二考虑因素。

蓝鲸财经:“时研家”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用户规模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会保证盈利?您的规划和目标是什么?

胡依林:当下的“时研家”属于一个探索的初期阶段,短期之内的盈利模式还是做鉴定服务,做鉴定服务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正向、反向验证的过程,也是让数据更加精准的一个过程。

目前“时研家”可以满足AI智能识表、实时腕表资讯、行情指数查询等功能,提供超过25万块表的款式,包括很多维度不同数据和行情,既有交易报价也有所有的自然语言数据,甚至从1974年到今天能够找到的所有腕表的拍卖成交记录和图片,包括税前税后的价格。“时研家”上只要有行情报价或者是历史报价,误差率在5%左右。

在腕表的行业里,DAU并不会是一个需要参考的数据,这和产品形态有着极强的关系,我们不看日活而是看周活和月活,周期性比较强。短期的目标是用一年的时间突破100万用户规模,明年开始在美国、欧洲等全球五大区域上线产品。

#蓝鲸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