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国内医学影像龙头企业一脉阳光(02522.HK)动作频频。其首批医学影像标注数据集“CT胸部病变标注数据”成功上架上海数据交易所,孵化的AI影像公司影禾医脉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作为传统医学影像服务商,一脉阳光布局AI下的是一盘怎样的棋?
在AI时代的未来,数据将成为智能医疗时代“水电煤”式的新型基建。依托覆盖全国的影像中心网络和数据资产化能力,一脉阳光正在加速构建“数据-技术-场景”的创新闭环。
以数字资源推动公司转型,持续巩固数据护城河
2025年4月2日,一脉阳光附属公司北京一脉阳光医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T胸部病变标注数据”正式通过上海数据交易所合规审核并成功上架。这是公司在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架的首批数据集,标志着一脉阳光在医疗数据资产化领域的重要突破。
值得注意的一个背景是,国家层面对医疗数据标准化的强力推进。
2024年,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在医疗健康等12个重点领域深化数据要素应用,释放数据乘数效应。一脉阳光此次的数据集上架,正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通过高标准的数据治理与开放共享,推动医疗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与价值转化。
合规治理是医疗数据流通的核心前提。此次上架的CT胸部病变标注数据严格遵循《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名称及编码标准》等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经提供《数据产品合规报告》、《数据产品质量报告》并审核通过。历经多轮系统性治理流程,包括数据清洗、去隐私化处理、标注标准化、审核校验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安全性达到行业顶尖水平。
在医疗AI领域,结构化数据的高标准清洗和标注是关键前提。为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号召,2021年1月开始一脉阳光联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启动《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名称及编码标准》的编制工作。项目组历时三年,通过调研医疗机构影像名称情况并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编码。2024年1月1日,一脉阳光影像医院集团《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名称及编码标准》企业标准正式发布。
与此同时,一脉阳光通过远程培训与实操带教阶梯式培养了自有的医生团队。在数据规范化采集基础上,集团自有医生专家质控-标注-审核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将数据标注工作形成固定动作,进一步为影像智能打下高质量的数据工作基础。
专业人才团队结合系统性治理,一脉阳光悄然构筑起竞争壁垒。
十年间,一脉阳光累积清洗、整理、去隐私化并标准化了数千万例医学影像图像,实现中国境内单一机构数据体量最大,数据累计增速最快、人群覆盖面积最广、病种最全的医学影像数据库之一。
截至2024年年底,一脉阳光覆盖全国106家影像中心,目前日均新增2万—3万例数据。作为高质量影像数据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其拥有当前存量并且不断增加的基数数据将为后续商业价值跃升持续蓄能。
构建AI生态闭环,释放医疗数据乘数效应
日前,由一脉阳光孵化的AI影像公司影禾医脉成功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今年1月,影禾医脉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全模态全流程医学影像基座大模型“影禾觅芽®”,引领医学影像AI行业进入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该模型颇具市场前瞻性,其突破了传统单病种AI工具的局限,以“检查项目为单元”整合CT、MR、DR等多模态数据,实现从影像采集到结构化报告的全流程智能化。
在具备通用能力的基座模型上,影禾觅芽®进一步开放数据生态,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API接口,医疗机构可基于该模型快速开发路径专科应用。这吸引着海量专业人才共同参与研发,同时是影禾医脉的核心优势所在。依托一脉阳光覆盖全国的影像中心网络及千万级标准化数据库,其每日新增的高质量数据为模型训练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燃料”。
未来行业竞争不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标准生态的较量。因此,随着影禾医脉深度协同生态资源,一脉阳光打通了“数据生产-模型训练-场景应用”的全链路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数据资产化迈出关键一步,一脉阳光将在政策红利下成为医疗数据确权与流通的首批受益者。
在产业联动方面我们也观察到,一脉阳光联合华为云优化算力、联仁健康共建国家级影像数据平台,强化数据的基础能力;携手华西医院、天坛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开发科研级别的AI工具;并与蚂蚁逸康和讯飞医疗合作加速AI应用产品落地。
在从临床痛点解决到规模化应用的完整链条形成后,AI应用在一脉阳光百余家影像中心以及其服务的数百家医疗机构场景中不断进行技术应用优化及版本升级,为智能化提供场景基础。
而医疗创新的终极价值在于普惠。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仍面临优质医疗资源短缺、诊断能力不足等挑战。据统计,全国约70%的基层医院缺乏专业影像诊断设备,患者跨区域就诊率居高不下。一脉阳光通过建设医学影像区域共享中心和专科医联体,将三甲医院的影像诊断能力“下沉”至县、乡。基层医院可以通过API调用“克隆医生”(“专家级”AI工具),实现三甲医院水平的病灶识别与报告生成。
财报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一脉阳光累积投入3590万元研发,覆盖全国各地区5000人次的义诊服务,为近500家县级医院提供连接北上广深专家的云平台,共发起123万余次的远程会诊服务及云RIS服务——以每人民币1元的医保支出创造8.3元社会效益的乘数效应。
“三位一体”领跑行业,有望成为“水电煤”级服务商
过去十年,中国医疗影像行业经历了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的演变。在这场变革中,一脉阳光凭借“影像医联体服务+医学影像数据+医学影像AI基座大模型”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脱颖而出,占据行业领先地位。2024年6月,一脉阳光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医学影像服务第一股。
日前,一脉阳光发布2024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在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61亿元,同比下降18.12%,归属母公司净亏损4591.90万元。财报指出,本集团年内整体收入及利润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内宏观环境波动及医疗行业深化改革进程中秩序调整的综合影响。
财报数据显示,一脉阳光的影像中心网络服务收入相对稳定,高毛利产品比重逐渐增加,数据服务板块的潜力随着数据集上架交易所及AI生态完善将逐步释放。
今年3月,一脉阳光正式进入港股通标的——资本市场愿意为其传统影像及数据服务的价值买单。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医疗AI产业前景广阔。到2028年,中国医疗AI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其中基于标准化数据的服务占比将超过60%。
在医学影像领域,数据是推动智慧影像AI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石,是新时代的石油和货币。在此背景下,可以说谁掌握高质量的数据资源,谁就掌握了AI时代的发展能源供给。
伴随医疗数据确权、流通机制的完善,一脉阳光或将从“专业技术服务商”跃迁为“数据服务运营商”,真正成为医学影像行业的“水电煤”,持续赋能健康中国战略与全球医疗智慧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