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登顶基金第一大重仓股背后:大模型相争,流量入口得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4月27日讯(记者 敖玉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境内大模型之争,坐拥“流量密码”的腾讯成了最大赢家。

一季度,腾讯控股(0700.HK)以698亿元的重仓市值,登顶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这也是港股史上的首次登顶。宁德时代、贵州茅台分别以555亿元、381亿元位居第二、第三。

港股互联集体走出“互怜”阶段。一季度,主动权益基金持有港股比例中位数为23.53%,环比上升6.18%,腾讯、阿里巴巴、小米都入围公募前二十大重仓股,且持股数量都有较大增幅。

公募正在重新审视港股互联在AI时代的流量价值。“目前大模型只有阶段性的领先,尚未形成长久的壁垒。而微信有十亿级的DAU,流量入口的模式让腾讯受益的确定性比较强。”一位重仓腾讯的基金经理称。

腾讯登顶,公募主动持股市值第一

公募主动权益持仓榜向来是市场投资主线。十年前是银行股,近五年多是茅台,去年底是宁德时代,风水轮流转,2025年一季度破天荒转向了港股互联网腾讯。

Wind数据显示,一季度,主动权益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持有市值最多的股票变阵,腾讯控股超过宁德时代,以698亿元问鼎公募主动持股市值最多的股票,这也是港股第一次登顶。

一季度,1179只公募基金合计重仓腾讯1.52亿股,较上一季度增加2974万股,环比增加24.27%。持股数量增多,叠加腾讯一季度股价上涨19.18%,季度末腾讯的公募持股总市值为698.52亿元,较2024年四季度末增长47.60%。也就是说,三个月的时间,公募基金主动持有腾讯的市值增长了将近一半!

实际上,港股互联网普遍获较大增持。据平安证券研报,一季度,主动权益基金持有港股比例中位数为23.53%,环比上升6.18%。

公募重仓市值前20的股票中,5只是港股:腾讯(698.52亿,排名第1)、阿里巴巴-W(341.25亿,排名第5)、中芯国际H股(206.78亿,排名第9)、小米(187.24亿,排名第11)、中国移动(110.55亿,排名第19)。

其中,阿里巴巴-W增幅较快,2024年9月中旬加入港股通至今仅两个季度,已经是主动权益的第五大持仓股。一季度末,共658只主动选股基金重仓阿里,重仓市值341.50亿元;小米集团也跃升为公募的第11大重仓,334只基金持有187.24亿元。

大模型相争,为何是腾讯得利?

2004年,腾讯控股在港股上市,2014年11月港股通开通,腾讯是第一批交易标的。翻开腾讯的机构持有人名单,追随者不在少数,近五年最大的买家张坤,长期将其买成前三大持仓,但最近两个季度,因腾讯股价上涨超出公募持股的“双十上限”,不得不被动卖出。

没有永恒的股王,每只重仓股都压着时代的注脚。

一季度,国产大模型爆发,腾讯、阿里等也成了AI产业链条的一环。近期,记者与多位基金经理交流了腾讯的壁垒,核心都是指向AI大模型的“流量入口”。以下是部分观点(出于合规要求,不具姓名):

基金经理A:大模型之争,受益的是平台。现阶段大模型还没有长久的壁垒,但坐拥十亿DAU(日活跃用户)的腾讯有。

从OpenAI到Kimi再到Deepseek,我们发现大模型在技术上没有长久的壁垒,只有阶段性的领先。而用户的入口价值、数据积累,是现阶段比较有确定性的壁垒。

所以腾讯的价值又被重新审视了。一季度,腾讯在搜索栏下面加了一行字,下载腾讯元宝,下载量立即反超Deepseek。用高频打低频,优势非常明显。除了入口价值,腾讯的算力比较丰富,混元还能联网搜索公众号的信息,比其他大模型联网搜索的百度信息质量高不少。

基金经理B:大模型本身很难成流量入口,互联网企业将成为AI入口的最大受益者。

从静态角度看,恒生科技整体的估值都不高(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20.90倍,在12.96%分位点)。腾讯即使股价上涨,其回购和分红回报率仍可达5%,此外,腾讯仍具备一定的成长性,预计未来几年可保持5%至10%的增速。

AI层面,腾讯、字节等公司在加大AI的资本开支。尽管许多小公司也在布局AI,但最终仍难以脱离互联网大厂的影响。腾讯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其IMA知识库在资料整理和信息搜索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是其他平台难以比拟的。

此外,大模型多数是作为搜索工具,使用频率较低,几乎很难成为流量入口,但腾讯推出的“元宝”在引流后迅速登顶下载量榜首,显示出传统互联网巨头在新的AI时代仍具备优势。目前尚未有企业明确掌握AI时代的流量入口,但互联网企业无疑将成为这一领域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