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派”王海河接棒国海证券董事长,新官上任面临券商风控首考

当前,摆在新帅面前的局面,并不算好。国投证券投行业务营收持续下行,从2021年的2.3亿元缩水至去年的0.46亿元,降幅超8成,且受“胜通债”、“金通灵”财务造假案持续督导失职等事件冲击,公司仍有多起诉讼纠纷未理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5月24日讯(记者 王婉莹)广西本土券商国海证券(000750.SZ),近日完成新“掌门人”的交接,现年46岁的王海河从掌舵这家券商近11年的前任董事长何春梅手中接过帅印。

这位横跨政策性银行、保险等领域“少壮派”高管,能否带领国海证券实现逆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先看业务层面,2024年国海证券实现营收42.18亿元,净利润4.28亿元,虽均有增长,但利润数据指标不及巅峰期的四分之一。投行营收持续下行,从2021年的2.3亿元缩水至去年的0.46亿元,降幅超8成,且受“胜通债”、“金通灵”财务造假案持续督导失职等事件冲击,公司仍有诉讼纠纷未理顺。此外,公司受早年激进扩张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踩雷”影响,风险敞口仍待出清,频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可见,摆在新帅面前的局面,并不算好,亟需完善内部风控体系。

风控干将“跨界”而来

5月22日,国海证券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4月28日召开第十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选举公司董事长的议案》,选举王海河为公司第十届董事会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近日,国海证券已依法办理完成法定代表人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桂林市大数据和行政审批局换发的《营业执照》。

今年4月,自2014年12月开始掌舵国海证券近11年的原董事长何春梅离任。公开履历显示,出生于1969年的何春梅,是券业为数不多女掌门人之一。离任之际,公司高度评价其任期贡献:带领公司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发展;全力构建精品研究、大财富管理、大资管及机构业务特色,差异化特色竞争优势持续强化;精准把握资本市场窗口期,推动公司完成多次再融资,资本实力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持之以恒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控管理等。

国海证券现任董事长王海河,出生于1979年2月,现年46岁,属“少壮派”金融高管,其履历横跨政策性银行、保险等多个领域,同时兼具风控经验,是少有的复合型人才。

王海河曾任职于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曾任国家开发银行风险管理局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风险控制与法律事务部副总经理、党委专项巡察组副组长、风控与外派人员管理部(监事会工作部)副总经理,广西金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其还在2017年至2024年兼任国海证券董事。

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王海河出任国富人寿董事长,直至此次履新。

可见,汪海河过往从业经验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方面,并无非常直接的券商管理经验,其能否带领完善国海证券的内控体系,走出增长曲线,是业内的一大关注点。

投行业绩持续下滑、陷数起财务造假案

市场担忧不无依据,眼下,国海证券面临业务发展和健全风控的双重压力。

首先是经营方面,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国海证券营收42.18亿元,微增0.69%,净利润4.28亿元,增长31.02%,虽然业绩呈现回暖态势,但净利润规模不足2015年峰值18亿元的四分之一,仍在公司历史水平的较低区间。

细分业务上,财富管理业务依然是国海证券2024年主要收入来源,全年实现收入12.83亿元,营收占比为30.42%,同比增长11%;销售交易和投资业务迎来同比大增177%至7.64亿元,贡献了18.12%的营收。

然而,国海证券的投资管理业务和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则下滑明显,其中投资管理业务实现营收7.14亿元,同比下滑21%。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收入即投行业务仅为0.46亿元,同比下滑35%。

(图片来源:国海证券年报)

投行业务的颓势可以追溯到更早前,2021年至2023年该业务收入分别为2.3亿元、0.9亿元、0.7亿元。与此同时,公司IPO承销数量也逐渐下滑,其中,2021年斩获3单IPO项目,3单增发项目;2022年为1单IPO项目和1单增发项目;2023年没有披露IPO项目,共完成股权融资项目3单;2024年国海证券仅完成了1单再融资项目,新三板挂牌4家。

除了受IPO市场环境的影响,保荐的项目连续踩雷,也是导致其投行业绩失速的重要原因。譬如,2021年,国海证券在6年前承销的胜通集团9只债券发生实质违约,违约余额55.5亿元。作为主承销商,国海证券因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未做到“勤勉尽责”,被证监会处罚。

而今,“胜通债”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2024年11月发布的《国海证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封卷稿)》中,披露了多达23起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重大诉讼。其中9起案件中,国海证券均是作为被告卷入“胜通债”证券虚假陈述纠纷。

“金通灵”财务造假案中,国海证券再次卷入其中,其被指称金通灵2017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履行持续督导职责过程中,存在未能勤勉尽责履行相关义务。2024年12月,金通灵10名二级市场投资者以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为由,向金通灵、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国海证券、华西证券、光大证券等24名被告提起诉讼,诉讼请求金额合计75.64万元,后续影响或会持续发酵。

如何走出保荐项目财务造假案的阴影,是国海证券投行业务需要直面的问题。

此外,国海证券还持续面临股票质押式回购“踩雷”带来的压力,为此已经多次计提资产减值,记者粗略计算,截至2024年末,公司仍有15起股票质押违约诉讼未结,国海证券在2019年以来至少十余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涉及金额超17亿。

跨界而来的王海河如何带领这家地方券商扭转局势,全面革新,或有一场硬战要打。(蓝鲸新闻 王婉莹 wangwanying@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