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要养猪?资本推动下,丁磊们炒作的猪也要“吃补贴”长肉

此时的养猪行业就成为了这么一个可以“讲新故事”的落脚点。

刚刚到来的猪年,总是给人带来诸多想象,就连养猪也都有了新花样,互联网巨头们也想要掺合一脚。

养牛、养鹅、养鸡、种黄瓜,还有养猪,只要能想到的,这一届互联网公司很忙,新玩家也在入场。日前,数字资产交易平台OKEx宣布要“重新定义养猪”,并表示正式开门营业。有网友惊呼继互联网巨头养猪之后,“终于轮到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了”。

不过,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发现,OKEx宣称的“养猪”项目实际上是一款虚拟游戏,但依然引来众多网友讨论,蹭上了“跨界养猪”的热点。毕竟,养猪一事早已在互联网企业的进场和加码下,从不寻常变为了寻常。

不过,在AI科技的技术加持、互联网大佬的资本输出、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大经济背景的影响,以及原养猪大佬的戒备下,在资本、科技和炒作中诞生的“猪”,总要面临市场的检验。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养猪炒作大于技术助力养殖。互联网公司善长的营销和品牌包装终将落到毫不知情的猪身上,而猪的质量和价格则在厂家和消费者的传递中夹杂更多关于赋能成本、关于专业经验,或者关于尊重的背后的故事。

01

风口养猪

据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不完全了解,宣称养猪的知名互联网企业已有4家,包括网易、阿里与京东等,唯有百度似乎无动于衷,只上线了区块链游戏“莱茨狗”。

其中,网易被认为是第一个掉头养猪的互联网大佬,2009年便投身养猪业。据了解,网易悉心照料的猪有个诗意的名字——未央猪,而业界则普遍称之为“丁家猪”。

丁家猪“吃穿用度皆是不凡”,豪华猪舍顶棚每隔6米装有一个阳光板,既隔热又能引入紫外线杀菌。猪饲料可直接做糕点,甚至连“每一滴猪粪水都能喝下去”。而丁家猪的音乐歌单还包含“起床旋律”、“吃饭进行曲”、“哺育之歌”、“睡觉摇篮曲”等。

2016年底,网易七年养猪之路初现成果,一头丁家猪甚至被拍到27.7万元。此后,互联网企业大军纷纷加入养猪行列。不过,方式各有不同,技术输出成为了互联网机构们养猪的主要形式。

阿里在2018脱贫报告中提到,2018年2月,阿里与特驱集团、四川德康集团合作推出“AI养猪”,用AI技术监测猪的健康和受孕。数据显示,“AI养猪”使猪死亡率降低3%,母猪每年多生3只猪崽。

2018年11月,京东数科高调宣布养猪,表示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合作,通过一系列数字技术,包括视觉机器、人工智能分析、机器人和物联网等,带来全套的人工智能化解决方案,颠覆传统养猪行业。

除了“丁家猪”、“阿里猪”、“京东猪”的斗争,互联网巨头们养殖的各种家禽都已经开始了“争吵”。

早在2017年4月,京东生鲜就与科尔沁牛业签署合作协议,开始了人工智能养牛。随后,京东又进行“跑步鸡”养殖,开始人工智能养鸡;2018年4月,腾讯公司宣布,筹备近两年的“AI生态鹅厂”已在贵州贵安新区完成项目主体建设,预计于年内投产运行;2018年5月,网易创始人丁磊携手美团CEO王兴开启“河田飞鸡”养鸡项目。

这些在高科技和互联网资本关照下的鸡、鹅、猪、牛显然都已靠近风口,或许能真正成为风口上被吹飞的“猪”。除了养猪,华为要种田的消息也在市场上流传。不过,华为方面表示其合作种水稻为谣言。

02

资本狩猎

除了互联网企业争先恐后地步入“养猪圈”,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开始大举养猪,实体企业和传统产业也对养猪有着浓厚的兴趣。

2008年,高盛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场;同年,德意志银行注资6千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股份;2009年,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被曝斥资1.6亿,签约江西养猪大户国鸿集团,投资养猪事业……

万达集团、碧桂园、联想集团、北京中实集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广东德美化工、广州知名房地产企业美林基业集团等等似乎都抵挡不住养猪的诱惑,纷纷“入圈”。

而在资本的重重狩猎下,到底是颠覆传统养猪业还是创造猪肉的新门槛,于看客而言实在是难以令人辨别的事情。

而在互联网企业的眼里,仿佛插上互联网科技的翅膀,什么都可以下沉。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电商、资讯、公益、诺基亚手机等等,现在又将手伸向了农业,欲用科技沟通和提升养殖业和种植业。

长期以来,丁家猪只出现于网易员工内部食堂和中国互联网大佬聚会的餐桌上,养猪数据在从未出现在网易财报中。直至2016年12月,网易味央在网易考拉上推出“129元黑猪肉礼盒”、“3350元全年至味配送”以及“1950元半年品味配送”,通过计算,每斤丁家猪价格约为50元,属于黑猪肉中的中端价格。

但根据官方数据,每头丁家猪每天伙食费高达40多元,比业界高出了近40%。技术化、规模化的养猪盈利能否覆盖其成本,实在值得探究。更何况,在2016年9月丁磊透露的丁家猪的数量仅为2万头,离规模化生产或许还有一段距离。

此外,“阿里AI生态猪”、“京东AI猪”、“京东AI牛”、“京东跑步鸡”、“腾讯AI生态鹅”等等,则偏向于技术输出,以人工智能、家禽脸部识别等技术助力传统养猪行业。

这意味着,上述WATJ(网易、阿里、腾讯、京东)的养殖大业实际上是将技术成本转移到养殖厂中,表面上显示着技术输出的盈利,养殖业能否真正受益、真正赚钱还得看合作养殖厂的经营数据。

资本的游戏中,哪怕是身价过万的猪,还是要回归到销售和市场上来。技术与成本、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永恒地困扰着养殖业,以及消费者。

资本狩猎下,沐浴着高科技光辉的猪,到底能不能肥,最后又肥了谁,对于养殖方来讲,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03

噱头大于实际

业内资深人士毕研广表示,猪肉算是“刚需”,也代表着老百姓的“菜篮子”。其它养殖业与养猪相比,投入成本较大、市场空间狭窄,风险较高。因此,养猪业吸引资本也算是“寻常事”。

但互联网巨的“入局”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天花板触顶后的转向,毕研广指出,“互联网公司的日子近期不好过,尤其是那些互金公司或者说通过互联网布局金融的公司。在流量饱和没有资产端的前提下,布局养殖业。并且,在资本寒冬的今天很多互联网公司没有投资标的,也没有向其他产业进行投资,只能投资于养殖业。”

另一业内人士认为,很多上市公司在原先盈利业务上失去上升空间或者发展行情不乐观时,将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故事、新的支撑点去支撑起股价。此时的养猪行业就成为了这么一个可以“讲新故事”的落脚点。

该人士表示,高科技养猪和近年来的新能源汽车一样,此类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是有政策扶持的,国家也愿意为新兴养猪业买单,“但到底为‘吃补贴’的人多一些,还是真正去养猪的人多一些,尚且无法定论。”

“而政策补贴的优势是难以长期持续的,一旦补贴被取消,或者过了优惠期,那么养猪优势将立刻消失。”

同时,在售价方面,养猪也并不占据优势,因为猪价和米价、盐价一样是关系国家民生,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管控,想要把高科技养出来的猪卖一个好价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综合来看,靠养猪来获取超额利润是很难的。而在优质猪肉的轻奢市场或者奢侈品市场中,各互联网大佬也没多少故事可以讲。

一是轻奢或者奢侈品路线并不好走,需要大量的投资营销,还需要5年、10年甚至百年的时间积累;二是奢侈品需求具有非常大的弹性,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中,往往会因为价格被消费者拒之门外;三是养猪行业并不是没有大佬,新希望集团等等已经足以做到又快又好地养猪,而互联网巨头的猪脸识别等智能技术效果如何还很难说。

前述业内人士表示,并不看好互联网巨头跨界养猪一事。哪怕有再多流量、再完善的销售经验或渠道,必须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在互联网企业中懂得养殖周期、育种等等专业经验的人很少,如果要学习的话,还要经历学习曲线,要面临失败风险。”

毕研广也认为,要说互联网技术去颠覆养殖业还为时尚早。首先,互联网行业养猪并不是真正的转型做养殖业畜牧业,噱头大于实际。

第二,传统养殖行业、畜牧业深耕已久,有独立的养殖、加工、运输、销售体系,而且都是比较贴合实际的路线,并且价格要低于互联网养猪。

第三,传统的养殖、畜牧行业并不是以实现商品的品牌价值为前提,而是以食品安全,以及让老百姓吃得起为前提。所以,传统的养殖行业发展较为成熟,互联网和高科技养猪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风险控制方面,毕研广还指出,养殖业、畜牧业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在养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不可控风险,比如导致养殖牲畜死亡的自然因素、疾病因素,甚至是人为因素等等。

作为传统的农业机构,尚且只能有效规避此类风险,不能完全排除,作为养殖、畜牧方面的外行,互联网企业是否能有效把控养殖带来的风险,市场销售是否能够稳定,都是较大的考验。“所以,将养殖、畜牧行业作为投资经营项目,并不是特别好的选择。”

最后,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无非是价格与质量两样。“小资”猪的价格一旦过于“小资”,消费者可能对“自带韭菜味儿的猪肉”敬谢不敏。毕竟,猪肉哪里都有,“小资”猪肉尝尝鲜就好,成为“餐桌常客”可能还是件不容易的事。

而在质量方面,除去散养、生活舒适愉快、听音乐等等噱头,猪肉味道能够提升多少还需要打个问号。“吃了这么多年猪肉了,再好吃也只是猪肉而已。”(文 / 青青)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