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移动支付网
交通二维码支付在此走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4月8日,成都天府通APP出现大规模卡顿,无法调出乘车二维码。这是4月4日成都地铁官方宣布全站点、全闸机支持扫码乘车的第四天。毒舌的网友不禁对其体验进行吐槽:
4月9日,仍然有不少的市民反馈,天府通APP仍然出现了卡顿。到4月10日,则出现了充值之后,但天府通APP显示余额不足。
自从二维码支付走进交通以来,各种争议不断,交通一卡通产业也处于革新阶段,大规模的故障也时有发生。
交通一卡通频繁故障
2017年10月中旬,“福州地铁码上行”手机应用APP正式开通使用,该APP是拥有中国中车背景的八维通开发。2017年11月2日晚间6时左右,据媒体报道,使用地铁“码上行”APP进站后,突然发现软件故障,无法生成二维码,一直显示“二维码加载失败”,导致已经进站的乘客无法出站。时值晚高峰,又正是APP 5折活动期,有许多软件用户滞留车站。记者致电客服,故障原因是后台系统出现故障。
2019年3月4日,据网友反馈,早高峰时期深圳通二维码出现网络异常现象,导致无法打开二维码乘坐公交,故障持续到当日上午11点左右。
其故障原因是,深圳通公司于1、2号晚间时段对微信小程序“深圳通+”进行了两次系统升级维护,升级之后出现了短暂的性能异常现象。而出现两次异常情况深圳通公司表示都在30分钟内得到了及时修复。
无论是成都天府通、福建码上行还是深圳公交二维码,都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发生故障的原因基本是系统问题,其二这些二维码大多是当地交通一卡通搭建。然而你很少听到微信或支付宝的乘车码出现故障。
巨头的机遇
在上述出现二维码支付故障的地铁或公交运营方,大多数是采用了自建系统,自行发码,而没有选择直接与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合作。交通作为民生服务场景,如果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频繁瘫痪,无论是交通运营方还是二维码系统运营方,都将备受政绩压力。
在绝大多数城市,交通一卡通企业与交通运营方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般的企业想要接入二者中间,都较为困难。在近年,腾讯与支付宝对交通领域投入巨大,一方面投入重金,如入股、重金投入机具改造。另一方面打通政府关系,与当地政府合作,自上而下的进行场景打通,让原来的交通一卡通公司与交通运营方关系出现裂痕。
此外,近年中国政府不断推行数字化经济转型,在扫码支付已经全民普及的情况下,如果地铁和公交都不支持,将落下有违政策大势的“罪名”,单纯一个“不便民”,就让很多国企备受舆论压力。
在数据时代,为了守住“数字城池”,避免互联网巨头入侵,许多交通运营方或者交通一卡通公司,开始自建系统。
而今,频繁的自建系统崩盘,必将招致诸多口诛笔伐。“吃螃蟹者”情况不妙,未来许多交通一卡通公司或交通运营方如果想要自建系统,也必然有所顾忌。与更加稳当的巨头合作或许可以获得好名声,这将利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交通码产品推广。
怎么让扫码更快
在二维码支付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之后,人们逐渐发现,其实二维码支付的便捷程度仍然有限。
某网友对上海地铁乘车码的吐槽
在深圳,自2018年5月上线扫码乘车之后,用户数一路攀升,截至2018年11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地铁乘车码注册用户已达1148万人。期间,扫码过闸的单日最高交易出现在11月23日,达127.5万笔。在2018年8月,深圳地铁官方公布数据,其所辖线路累计日均客运量达428万人次,也就是说将近三分之一的乘客使用乘车码坐地铁。据日常乘坐地铁通勤的移动支付网记者了解,高峰期乘车码也造成了一定的拥堵,地铁运营方的运营压力不小。
无论是巨头还是自建嘛,其实都会困于二维码技术自身的短板,在瞬时支付体验上都与卡有所差距,天府通APP在出现故障时,甚至还建议乘客用卡。目前从各大落地项目情况来看,二维码支付在交通领域的体验还有上升空间。
用户的教育。用户的教育不仅仅是在使用习惯上,还有对扫码支付的认知上。在使用习惯上,以深圳地铁为例,教育乘客“提前备码”是避免拥堵的较好方式。另外,其实很多乘客仍然对二维码支付技术认知不足,认为二维码必须是立着才能识别。也就是这样:
如果是码的展示位置是在胸口前方,立着手机展示会更加方便。但闸机一般高度略低,在人的腰部位置,从人体力学上理解,横着被扫会更加方便。比如这样:
总之,其实二维码支付的运营方需要更多的教育用户,二维码其实对展示方向的要求不高,怎么方便怎么来。
机具的人性化设计与指引。不比快消、餐饮等领域,交通领域对二维码支付的支付速度程度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机具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比如扫码机具上增加外框,方便用手来固定手机位置。如下图,机具拥有突出部位,拇指按在机具上边缘,中指、食指、无名指放在机具下边缘,以达到固定二维码码的效果。
此外,在机具上有适当的指引也是最直接的用户习惯教育方式。4月11日,支付宝官方微博就转发了一个有趣的公交扫码提示标语:
技术实力的增强。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细节方面的提升,自身系统和技术仍然需要加强,特别是对于网络的要求,公共交通人群较大,网络也会拥堵,乘车码离线要求高。
最后,我们再讨论下扫码支付与传统非接的博弈。扫码支付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在很多地方已经过了尝鲜期,用户习惯逐渐养成的同时,技术软肋也逐渐凸显。部分用户会退出码的行列,重新使用卡或者尝鲜NFC。但较之非接,扫码支付其实是较为轻量级,门槛较低的支付方式,支持码的交通系统会给乘客带来更多便捷。所以未来码与非接都将共存于交通领域,根据不同的需求,乘客会做出最佳的选择。在尝鲜期过后,更加期待运营方公布码与卡的占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