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来源:萤火新消费
“227事件”直到今天还没有结束。
这个可称作是2020年娱乐圈第一大瓜的事件,随着事件的持续升温,已经从最初的饭圈行为蔓延到各个圈层。内娱圈、韩圈、欧美圈、文圈、画圈、cos圈、电竞圈、原耽圈、同人圈等几个以往无甚瓜葛的圈子史无前例地集合起来,只为了抵制举报AO3和老福特的肖战粉丝们。
我们先简单地捋一遍事情经过,给大家扫个盲。
肖战王一博凭借一部《陈情令》成功出圈成为顶流,但身为一部耽改剧(耽美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剧中主角肖战和王一博的cp(博君一肖)受到了无数迷妹的追捧。
在这些cp粉的眼里,只要肖战和王一博稍有互动,她们就会跟过春节一样热闹。
于是乎,有一位同人圈的写手在AO3上写了一篇名为《下坠》的同人文,描写了肖战(性别障碍女装大佬人设)和王一博(高中生人设)之间相爱的故事,并且其中有一些不可描述的情节。
原本这篇文只是在圈内流传,但可能是有粉丝觉得这位作者实在太有才华,便将此文转发到了微博,肖战粉丝一看,便特别生气。
作为只喜欢肖战不喜欢王一博的肖战唯粉而言,肖战跟王一博的cp捆绑只会给未来的发展拖后腿,因此,在看到《下坠》后,唯粉怒了,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最初是举报《下坠》的作者,人肉该作者的真实信息,艾特作者的学校,要求处分她......
作者不堪其扰,删除了发布在微博上的文章链接。
为了永绝后患,她们再次出动,列出了完整的举报投诉流程,呼吁粉丝举报LOFTER和AO3,也就是文章发布的同人文网站平台。
于是,LOFTER大量文章被锁,AO3被墙,与此事不相干的读者们,收藏夹变成了灰色...
肖战粉丝们对此沾沾自喜,并表示下次还敢。
简单来说,肖战粉丝A看不惯肖战粉丝B,若事情只停留在这一步,这件事只是简单的饭圈斗争,与往常常见的饭圈“撕逼”并没有两样,但因为看不惯B而去举报B赖以生存的领域,牵扯到了原本不相关的文化领域的一干人群,才引发了众怒。
更遑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肖战粉丝去剑网3哭麦、去LOL2019年总冠军凤凰战队超话里讨伐227事件,成功让不追星的人,都对“肖战”二字有所耳闻。
(网友总结肖战粉丝“战绩”)
最近227事件的相关文章有很多,关于肖战粉丝及肖战本人的讨论本文便不再参与,但作为一个全程围观事件的人,这次想聊聊,从这件事件里,看到的粉丝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在227事件发酵后,惹怒的众人开始联合抵制肖战,针对他的影视作品刷低分;向曾购买过肖战代言产品的品牌方索要发票,去品牌方微博下号召换掉代言人肖战,精准狙击肖战的商务代言。
于是乎,肖战的成名作《陈情令》,分数从8.2降到了7.9。至于尚未播出的《余生,请多指教》和《斗罗大陆》等剧,众人也纷纷预定了一星评价。
还有人列举了肖战的所有商务代言,力求最准确的狙击。
在这么多人的共同抵制下,品牌金主爸爸也不得不暂避其锋芒,蒙牛真果粒已下架关于代言人肖战的所有产品,而佳洁士、Olay则把微博置顶换成了鹿晗、马思纯。
此事件对肖战的影响可见一斑,他的粉丝终于在绝对的抵制力量下“自食恶果”。
毋庸置疑,粉丝文化的存在,对经济、文化是有一定程度的利好作用的。CD、专辑、演唱会、周边、杂志、代言、打榜以及各类花式应援,都需要花粉丝的钱来促成结果,而这些花费并不是一星半点,不然也不会有品牌方花式割韭菜的做法(即推出各种代言人套餐,送代言人周边等)。
但从另一个层面讲,粉丝文化却在摧毁着文化产业。
八十年代的香港是经济与文化两开花的黄金年代,谭咏麟与张国荣在音乐上的较量引发了泛华语娱乐圈第一次粉丝间的角逐,人称“谭张争霸”。
实际上谭张二人私人间并无恩怨,粉丝间却势同水火。在已不愁吃穿的年代,精神幼稚的年轻人无处安放的精力,最终必须通过树立一个假想敌进行斗争来获得释放。极端的追逐流行最终滋生暴力行为,这场争霸最终以谭咏麟不再领奖、张国荣退出歌坛告终。
而类似的行为发展到今天,就成了最为普遍常见的饭圈撕逼,当年所谓的假想敌在今天被称为对家,对家有可能竞争电视剧、时尚、代言等一切资源。
而在香港电影和唱片业逐渐下坡路的环境下,二十一世纪初的娱乐生态,几乎是被台湾接管。周杰伦、林俊杰、蔡依林等人包办了八零末九零初生人的青春。
此时是唱片业最后的繁荣时期,此后《流星花园》作为一个现象席卷亚洲,塑造了大陆观众广泛认知中最初偶像的概念——F4。
这个团体和前辈小虎队有了本质区别。他们草根出身,没有接受任何专业培训,凭借偶像剧爆红。不会演戏也不会唱歌,通过长得帅吸引了大量粉丝。总之,在 F4 之前大陆追逐的明星,主要职业还是歌手或演员。业务能力有高低但不会没有。到了 F4,粉丝追逐的可能就已经是「流行」本身了。
台湾偶像剧给大陆年轻人输送了大量偶像。大部分昙花一现,183club、5566 等等。飞轮海大概是继 F4 之后最成功的台湾男团。
这种量产式的偶像其实直指偶像本质。他们或者带有歌手、演员的部分属性,但实际上是流水线产品。
我们知道文化输出本身是和经济发展共生的,在台湾流行文化风靡大陆时,经济逐渐强势的大陆,自然开始开发属于自己的偶像产业。
但那时的内地偶像产业并未成熟,随着东方神起、Super Junior 将韩流文化带来中国,成熟工业催生的韩国偶像团体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专门分出SJ-M专攻中国市场。
但这片蛋糕实在太大,市场大、赚钱容易,艺人自然就不愿意再受制于原公司苛刻的条款,大陆资本伺机而动。从韩庚解约开始、到后来的归国四子,随着互联网浪潮兴起,流量明星时代,算是正式揭开了序幕。
在网上热烈抨击肖战的编剧汪海林曾经说过“想念煤老板投资的时代”,因为如今互联网投资的年代,投资人们计较的都是流量、IP、数据,插手太多制作层面的工作。
而所谓数据,就是现在粉丝们拼死拼活专注做的各类打榜、代言销量、收视率等等。
他们开始不再在意一个演员的演技究竟如何,更多考虑的是,是否有噱头、是否能带来流量、是否能有讨论度,以及是否能够进行炒作。
这一系列的背后是大部分作品都开始关注和选择流量,而粉丝们可以将自己化为流量,成为偶像与经纪公司、制作公司叫板的筹码。
不信你看,在肖战工作室发出的2019年度总结里,其中的数据就包括上了多少次热搜、代言产品销量如何、出演作品票房多少收视率几何,绝口不提是否被主流奖项提名——当然,如果能够获得主流奖项的话,想必他们也很愿意作为宣传的筹码。
这种疯狂的特性导致偶像的影响力极速扩张,以至于资本现实地低了头。在过去,演电视剧、电影,首先得是一个演员,无论演技好不好。但在偶像时代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你拥有流量,就能去演戏、唱歌,大不了砸钱请好演员给你配戏,请国际团队为你制作。
路人想发声评价和抵制?不好意思,你会看到所有作品相关的评论下面,都是粉丝吹嘘的场面——饭圈将其统称为“控评”,顾名思义即为控制评论。
这种现象最残忍的地方,是挤压了专业人士的生存空间。如果无法打败,则只能加入。
就拿归国四子里的黄子韬来说,他曾在微博直言,自己想做的是音乐,但5年来没有一首出圈的作品,没有能够打动粉丝以外的人的作品,还不如去做一个“戏子”。
还有如今当红的王一博,作为爱豆出道的他是uniq团队里的舞担,其舞蹈水平在内娱爱豆里也是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但最终让其大火的是他作为一个新人演员出演的电视剧《陈情令》,在收获更多关注以后,很多人才知道——原来他的专业领域是舞蹈。
这是吊诡又讽刺的事情。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注重自由和创造性的产业。饭圈工业化的审美裹挟了如今相当数量的创作,加上他们令人赞叹的战斗力,文化产业的根基可以说正被他们疯狂砍伐。
可这又是圈饭最为享受的状况,众人都戏称肖战有一批具有“top癌”的粉丝,即热度要第一名,打榜要第一名,销量要第一名,总之必须要是top级才能为之呐喊欢呼——他们早就忘了或者根本也分不清,自己喜欢的究竟是艺人的业务能力还是其本人性格,或者是被营销包装出来的人设,只要是第一名,他们就喜欢。
前段时间,肖战的《人物》杂志开售,卖出了1241w的好成绩,在粉丝控评中不乏出现一些“肖战以一己之力拯救纸媒”、“肖战帮助杂志社完成近一年的KPI”等言论。
但当时他们可能没有想到,在后来的3月开季刊里,王一博的两本杂志分别卖出了1314w及2511w的销售业绩。
而在此之前,肖战粉丝曾因为仇视王一博,还举报了王一博参与辅助主持的节目《天天向上》。
或许他们有一天会明白,娱乐圈是个圈,周而复始,曾经打过别人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会被别人打脸。而喜欢一个人,永远都不需要用攻击另一个人来证明。
饭圈的乌烟瘴气消散的时候,才是文化产业真正蓬勃发展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