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阿里互敲大门,生态开放成互联网“换道”的开端?

阿里与腾讯“双向奔赴”背后,如何理解互相开放的涵义?

文|美股研究社

2013起两个巨头的互相封锁创造了不少的奇观,比如淘口令这种“加密语言”,而如果报道属实,两家巨头握手走向共同发展,那消费者或许很快就能在微信用淘宝小程序购物,或者在淘宝用微信支付。

其实好像也没什么吸引力。

但开放的意义比开放的行为更重要,从股价波动到每个人的朋友圈,如果一则消息的传导能走出这么广泛的“群众路线”,那它至少是一件大事。

现在的问题是,它带来的蝴蝶效应有多大?

腾讯阿里还在沉默,概念股们先“抖了三抖”

消息一出,照常没有得到来自当事方的回应,但资本用脚投票,从来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14日美股盘前,阿里一度涨3.25%,15号一早,港股腾讯开盘大涨2.7%,阿里港股盘中涨幅接近4%。

不难理解,因为在投资者看来,国内的两个用户数量之王决定初步放弃互相的限制,怎么想都是双赢的局面。

阿里的电商流量一直面临着增长问题,如果能在微信中安插一个淘宝,无疑是给流量源头引来了活水,这在今年3月阿里提交闲鱼等小程序上架申请时就有所体现。去年还有消息传出,B站或将引入淘宝链接和视频带货模式,7月初阿里更是和B站联手入股了网红经纪公司如涵文化,其中原因不难猜测。

相比之下,腾讯与阿里的竞争早已不复当年模式,但电商的引入或许能带来广告、金融支付等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微信生态的补完,如果微信可以宣称自己是一种生活方式,那它容纳关于生活的更多元素才是更合理的事。如果没有太多实质上的竞争,分而治之就变得更加容易。

唯一的问题是合作的程度,其中的不确定性对相关的概念股造成了范围打击。

一直从微信获取流量的“腾讯系”电商拼多多和京东首当其冲,至美股15日当日收盘,拼多多盘中跌超5%,收跌2.79%,京东盘中跌近3%,收跌1.4%。不过这种走势也只持续了一天。

如果阿里要分走一部分流量,拼多多的微信营销相比淘宝就失去了一些优势,京东也要考虑消费者会不会来个“N选一”。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披露的合作形式仅限于小程序和支付方式的调整,在微信生态建设上“功劳”甚大的SaaS服务商或许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尤其是它们一般定位于向Shopify学习,将生态的范围和概念持续延伸,私域建设上更是和传统电商存在概念区别,波及情况低于利益直接相关的电商们。

业务有一定的竞争的美团表现也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不到一个点。相比之下美团可能更需要担心字节的入侵,因为抖音正持续加码本地生活,现在开始内测心动外卖,摆明了是一场新战争。

综合来看,开放的核心是电商,所以未来受影响最深远的也是电商。不过如果只将思考的焦点放在电商上,对这个消息涵义的理解大概会产生偏差。

阿里与腾讯“双向奔赴”背后,如何理解互相开放的涵义?

在源报道中,对开放提出了两点形式上的预期:

阿里的初步措施可能包括将腾讯的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

腾讯可能会使微信更容易分享阿里的电商信息,比如淘宝链接,或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访问选定的阿里服务。

所以,如果从这次行动出发理解“互相开放生态”这个宏大的命题,并思考它带来的影响,就得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开放的核心是电商,电商在双方的体系中是什么地位?

电商依旧是阿里的核心,以2021财年全年财报的数据计算,其中国零售商业收入为4736.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66%。不过,很显然腾讯不可能让微信变成能发朋友圈的淘宝,如果在微信里再造一个电商体系,那这个生态就要面临崩坏了。电商对阿里意义重大,但很难确定微信带来的改变效果如何。

至于腾讯,告别电商的时日已经很长了,这一次的开放合作会让消费者在微信里多一个选择,但两个公司战略的直接竞争渐渐消弭,他们的身影已经错位。

第二个问题,微信在双方的考量中是什么地位,以至于成为开放的主战场?

微信作为流量渠道对阿里的重要性不再赘述,那站在腾讯的角度,再放进一个阿里会对微信有什么影响?

2021财年第一季度,腾讯微信合并WeChat的月活用户数量为12.41亿,阿里的中国年度活跃买家数量是8.11亿,而凭借小程序和社交粘性,微信早就是一个互联网聚合器了,其中已经包括拼多多、京东甚至唯品会等电商主体。

微信不怕再多一个电商,因为它是流量的起点,但淘宝和天猫上不可能再长出一个微信,因为电商是流量的终点,而微信支付如果能被引入淘系,支付宝就不得不“中门对狙”了,腾讯或许没有太多担心。

毕竟现在电商渠道表面上流量充足,是因为消费者对它有所需要,有效的定位是促进消费者选择的主要原因。但电商的这种需要是像微信社交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吗?

所以来到第三个问题,既然是互相开放生态系统,要想实现效果最大化,这个生态本身是不是必须有不可替代性?

解答这个问题只需要思考:假设原本微信上存在一批不使用阿里系电商的用户,他们不使用,难道是因为他们只有微信支付、没有支付宝吗?如果再引入字节跳动,为什么会有消费者离开淘宝天猫,离开京东拼多多,跑去抖音小店购物?

微信或许没有陷入这个陷阱,不过一个用户24小时开着微信,最终带来的收益能超过去抖音直播带货里消费几单吗?答案是:不能。

在差异化定位面前,原先的生态依然存在,依然独特,甚至依然有唯一性,比如抖音引流还是会引到微信。但这种唯一太缺乏想象空间,所以微信做了视频号,还试图把直播带货的配套服务放进去。

比较之下,开放才更有优化的希望。

尽管抖音自己发力建设抖音小店和电商体系,但它在618期间依然引入了和京东的合作。如果说抖音对微信构成了时长竞争,或者抖音电商5000亿的GMV目标和来势汹汹的布局已经让阿里感到压力,开放大概会容易理解一些。

竞争太过炙热,如果开放生态是颗水果,那它不需要很甜,能解渴才更重要。

“开放生态”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定义的词,按“腾讯系”和“阿里系”的概念去理解,那将涉及到10万亿市值级别的企业标的。

既然拥抱太难,那就先握个手,只要趋势在动,变革迟早会到来。

阿里腾讯握手之后,互联网的哪一页将被改写?

阿里和腾讯有改写中国互联网格局的能力吗?

有的,至少在投资版图上,他们早就改写过N次了。

当然,这一次最直接的影响还是会像股价波动一样,落到具体公司的头上,程度则要取决于两大巨头最终谈成什么结果。

腾讯给阿里的“准入”是只有淘宝天猫,还是涉及到淘特饿了么?拼多多和京东会迎来流量焦虑吗?美团是否有可能被字节和微信加持的淘系本地生活双面夹击?以微信为根基的私域流量体系和它的服务商面临什么变局?

有两个大方向或许是可以确定的,作为国内领头的两大C端企业,他们的生态如若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联网赛道就可以考虑To B转型和出海远征了。

前者,联合不会碾压其他To C企业,但联合正是因为C端的红利不再有足够强的竞争价值,不再值得通过无限制投入的方式去内耗和争夺。

而巨头联合却稳定利好商家,商家的发展会诞生更多的企业需求。更重要的是,饱和的C端竞争对入局者的直接效果就是推动他们走向To B的赛道。

毕竟巨头都争不动的东西,你还要争吗?

后者,不论是阿里的电商出海还是腾讯的全球投资,作为我国在全球互联网的两大主力,未来将“中国经济,辐射全球”的使命贯彻到底,必须要有除政府之外的领导者的参与。

开放标志着开始放弃过度的竞争,也意味着有余力分给全球化布局,在东南亚,腾讯和阿里就带起了一大批新兴的互联网企业。

从长期看,互联网思维在过热的竞争中失序,现在,有人正在试图带领它回归。

结语

7月13日,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论坛”上,阿里、腾讯、京东、百度、字节跳动等33家互联网主力企业带头签署了《互联网平台经营者反垄断自律公约》,某种意义上,两大巨头是在做出表率。

互联网企业改道的真正原因或许在于,市场环境、竞争形势、业务状态、政策法律都进入了拐点期,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大转向造就了一段非凡的发展期,谁能肯定现在不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头?

毕竟,腾讯和阿里只是互相开了个门,但门后不只他们自己,还有依附于互联网生活的芸芸众生。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阿里重心不稳了?
腾讯阿里“融冰”,互联网迎来新时代?
阿里腾讯生态破冰
淘宝特价版将接入微信,腾讯会松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