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逐渐低龄化,究竟谁之过?

推动医美行业规范化,形成正向的审美引导。

文|天下美商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胡卫提交相关建议:对整形市场进行规范,完善相关法律及行规,进行多元协同治理,同时对青年人开展价值引导并增强其整形风险意识。

现如今,网络社交平台上,各类有关医美、整容的分享帖,甚至是宣传帖都将目光瞄向了青少年群体。

据医美查显示,我国的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95后”乃至“00后”年轻群体成了医美机构招徕顾客的重要“蓄水池”,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95后”与“00后”占比过半。

针对医美低龄化问题,国家也发布了相关治理文件,医美行业或将迎来强监管时代。

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征求《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其中提及,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等广告乱象。今年2月,上海市也发布了《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未经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在医美逐渐低龄化背后,我们要对审美方向进行探讨。

容貌焦虑是从古至今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全网人均容貌焦虑的背景下,似乎无人可“独善其身”。从焦虑演变成病态,甚至成为内卷,痩白幼、氛围感、纯欲风层出不穷。如今容貌焦虑正向低龄化蔓延,舆论中“整容要趁早”、“给大学同学来一个一见钟情的感觉吧”等营销话术“引诱”着青少年蠢蠢变美的心。

所谓审美标准,无非是新的营销pua手段,今天可以是“白瘦幼”,明天又可以是别的审美风格,青少年涉世未深,很少意识到青春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美,盲目追求标准,从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走上过度医美的道路。

众所周知,一些黑医美费用项目多为成套,连带捆绑销售,动辄几万几十万人民币,资本快速的利益变现加剧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鱼龙混杂的机构为抢占市场,广告轰炸,强势营销,贩卖焦虑,诱导性的美丽话术满天飞。而未成年人,却有可能成为这个逐利市场的受害者。

青少年审美意识不健全,价值观尚未定型,不宜过早接触医美。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要出手规范,补上制度空白,关闭公立医院、市场机构违规操作的前后门。推动医美行业规范化,形成正向的审美引导。

全国政协委员王学坤指出,整治医美低龄化、泛滥化,只有坚持系统性的安排和全国一盘棋,才能减少逐利的医美机构对青少年群体所施加的不良影响。

“要明确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医美机构的法律责任,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医美行业也要加强行业自律,严禁向未成年人投放医美广告、医美贷等金融产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