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瞳商业 沈拂衣
编辑|楚青舟
你被人工智能控制意识了。
这不是科幻小说照进现实,而是字节跳动早期投资人陈伟星对抖音的“指控”。
2024年刚开年,他就在个人朋友圈开炮,不止批判抖音利用算法控制用户意识,更暗讽张一鸣的“司马昭之心”——享受操纵人类意识的帝王快感。
抖音被炮轰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它仍然和拼多多一同接过权杖,成为2023年互联网大变局的一双新王。
截至这年9月,抖音月活用户已达到7.43亿。2023年Q2总营收额290亿美元,同比增速超40%,增速远超Facebook母公司Meta,后者为11%。
一半是海洋,一半是火焰。抖音一直被炮轰,根源也是它扩张的路子太野、太猛。当它朝着“国民app”迈进的同时,也势必要面临更多的审视,乃至“审判”。
但陈伟星审判抖音的点,仍然与以往有所不同。
虽然从今日头条开始,算法无价值观早就被批判过多次。但在AI加速发展的当下,陈伟星批评指向的是“AI会塑造现世的魔王,而被魔王上身的人自己也不知道。”
一、从信息茧房到思想钢印,AI会塑造现世“魔王”吗?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对“象征性权力”的定义,“通过影响世界的表象来影响世界”。
我们都心照不宣的一件事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表象”,已经逃不开算法的计算了。但算法对人的“控制”,到底能到什么程度?
算法已然是铺天盖地。抖音作为算法最复杂的平台,连火山引擎人脸融合算法在内,已有6个AI算法模型备案,自然首当其冲地受到审视。
首先值得关注的自然还是信息茧房。
算法“千人千面”回馈的就是一个很难突破认知边界的世界——信息同质化。
抖音的算法已经革新了几轮,用户可以关闭“个性化推荐”,在“内容偏好设置”页选择标签、推荐强度,也可以按下“不感兴趣”按钮,看起来是将内容主导权交还给了用户,但我们真的能通过这些操作,成功逃逸“信息茧房”吗?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也在2023年发布《破茧还是筑茧?用户使用、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研究报告》,指出信息茧房对不同个体、场景、社会文化的作用力大小是不同的。
对极少部分人而言,可以通过自省来奋力拆除信息茧房。但对算法缺乏警惕和反思的人群,例如青少年、老年以及落后闭塞地区的人群,他们受到的思想固化、行为塑造,是最严重的。
抖音正对应着多数人的市场,很多用户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打开抖音的那一刻,就开始被烙上类似《三体》里的“思想钢印”。
这也就是陈伟星所说的“AI会塑造现世的魔王,而被魔王上身的人自己也不知道。”
有一本反乌托邦的书,《华氏451度》,在故事里,消防员的职责是焚烧书籍,人们排斥与自己思想不一致的书籍,厌恶引起负面情绪的书籍。电视做成了三面巨大的媒体墙,人们就这样安然沉溺在被娱乐产品包围的世界里,享乐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
书中有段对话——
“我打赌我还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清晨的草叶上有露水,还有,如果你仔细看的话,月亮上有个人。”
无论如何,处于算法时代的我们需要一些牛虻,刺痛我们去思索,去留意身边真实的世界,也要自己探索更遥远的认知边界,而不是满足于算法的侍奉与恭维。
其次的关键点是AI产业革命。
陈伟星的批判放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就很敏感——直指人们心中对AI及人类未来的迷思。
2023年是AIGC元年,ChatGPT上线两个多月就收获过亿活跃用户,截至去年10月,国内就发布了超20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讲了几十年的AI,似乎终于要在百行百业中真正开始影响人类命运。
去年那张推特上走红的照片——教皇弗朗西斯穿“巴黎世家”的白色羽绒服,事后虽然证实是AI绘画工具Midjourney制作生成,却逼真地误导了社交媒体上的许多看客。
AI的发展让整个社会有些措手不及,毕竟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应对这一切变革,从伦理到法理,还需要漫长的建设。
这也对技术操控者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毕竟,AI是工具,本身无善恶,投射的都是人类的欲念。而面对一个被算法定义的世界,人们自然会警觉AI使用的合法与规范。
陈伟星朋友圈举的那个浙大的例子,对应的就是这种情况。假如抖音可以在考生填报志愿时故意推送“浙大更好”的帖子,很明显是在滥用平台话语权,也透支了平台信用。
技术使用者“允执厥中”,保持中立态度,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但我们,似乎很难去监督这种“数字”权力。
AI迅疾发展,自动生成图文、视频已随处可见,抖音同样也推出名为“即创”的AI创作工具,支持视频、图文、直播创作。
另一个问题也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高悬于全人类的头顶——假如AI产生自主意识呢?这个潘多拉魔盒的开启,会不会让人类从工具的使用者跌落成被操控者?AI会选择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我们?
1968年的电影《太空漫游2001》中,“发现号”太空船搭载的电脑“哈尔9000”就违背了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守则”,背叛并企图谋杀所有宇航员,将技术反噬演绎得让人不寒而栗,这实在是身处AI产业变革中的我们应当关切的问题。
二、自我救赎:当抖音要穿上长衫
泛娱乐化的时代,尼尔·波兹曼曾经提出的“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仿佛日渐成为一种现实。大部分人刷抖音的目的是娱乐,这也就相当于为每个人搭建一间专属的“欢乐屋”,迎合了好逸恶劳的人性弱点。
当然,完成了初始用户累积,又靠着电商、广告、生活服务来丰富营收架构之后,抖音也意识到得做出改变,这两年的确也做了新的尝试,不过,短视频起初以“俗”成名,现在却要穿上长衫,这并不容易。
首先,从整体内容的“构成”来说,抖音似乎也想体现“我在抖音搞学习”。
正如B站、知乎做过的一样,知识普惠可说是平台升级调性、宣传社会价值的重要法门。
当前抖音的“内容偏好”可选内容中,已开通“校园教育”、“知识科普”、“人文社科”等频道,“抖音公开课”也算是个出圈的项目。
据《2023抖音公开课学习数据报告》,过去一年,93.2%的双一流高校在抖音招收“互联网新生”,每日平均有28场高校直播课,年播放量超10亿次。
不过,目前相关内容也只是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哪怕勾选了许多知识相关的“内容偏好”,算法还是会给你推荐一堆热门消遣视频,加上“关注”才会提高知识内容推送率。
而且,目前抖音主页并没有单独将“知识学习”作为分区,触达“公开课”的路径并没有那么畅通醒目,“抖音公开课”的粉丝只有47.1万——相比小杨哥等头部动辄上亿、几千万的粉丝,这实在有点少。
抖音,离一个知识型社区的氛围,还有段不小的距离。或者说,娱乐始终是抖音的底色。
其二,从算法的“价值观”而言,抖音也在发力能同时叫好叫座的细分类目,比如“和传统文化互相成就”。
2022年抖音即推出“DOU有好戏”、“DOU有国乐”“舞蹈传承”等扶持计划;在近期的央视跨年晚会上,抖音的20位才艺主播也登台献艺。
最著名的可能还是“老公姐”陈丽君,凭着越剧《新龙门客栈》中的一段短视频,再次让人见识到什么是眉目英气的“玉面修罗”,让无数人“文化血脉觉醒”,个人抖音号粉丝也达到229.3万。
除了传统艺术,不少手艺人在抖音也玩的不错。例如篆刻大师王臻,就很擅长结合时事、热点影视剧、综艺,将它们融入篆刻作品。
抖音的即时沟通话语场提升了交流效率,直播间网友也能出谋划策,借助热门元素叠加出手艺的全新魅力。同时抖音电商的联动,也便于这些手艺人打通“内容场”和“货架场”,将非遗文创等衍生产品摆到台面上。
平心而论,这个平台的生态或许没有达到大众的预期,但的确慢慢有所转变。
只不过,陈伟星的质问,始终会是悬在抖音和字节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当AI进化越来越快,AI的技术伦理,平台的幽微抉择,与社会的善恶价值之间,可能迟早会爆发更大的一次冲突。
唯有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借着算法与科技大杀四方的抖音,也选择拥抱知识与文化,如今被陈伟星炮轰不是坏事,这个是难得的机缘节点——是该再次思考下其企业价值、公众价值究竟是什么?
孔子说,君子不器,成己达人。不拘泥手段,但不能不问目的。但愿吧,但愿成就这个社会上更多达人的同时,抖音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