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到未来》的光影旅途中,我们得以一窥飞行汽车的奥秘,就像马蒂和布朗博士穿梭时空那样,让飞天遁地成为一场刺激的冒险。地面堵车之际大家巴不得能够飞起来,如今,“空中的士”真的离我们更近了。
实现这个御车飞行梦的车企就是国产新势力品牌——小鹏。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北京车展上,小鹏旗下的小鹏汇天向大众展示了“陆地航母”,这是一款分体式飞行汽车,该车是由陆地和飞空两个部分组成是分体式结构。这是目前国内首款向个人用户开放的飞行汽车。市面上也有其他车企做飞行,大多数只能在空中飞行,但是小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首款即将量产且拥有陆行和飞行双功能的真飞行汽车。
据报道,小鹏的“陆地航母”在2024的Q4展开预定,并于2025年Q4正式量产交付。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非常激动,以后这不是随便就“上天”了么。但是小鹏如此密集的动作在这个万亿低空经济风口中能够率先吃到这块大蛋糕,还是在自己百亿亏损背景下输掉这场本就激烈的行业竞争淘汰赛呢?
1、小鹏汇天先飞一步抢占低空经济风口
小鹏作为力押飞行汽车的代表企业,打破了传统陆地的交通模式可能为以后飞行改革增添一笔浓墨重彩。小鹏飞行汽车是不是小鹏的救命稻草尚未得出结论,但是它作为飞行汽车领域内的“探路人”一定是早早考虑了众多因素,这要从内因以及外因进行分析。
首先,外因是助力小鹏飞行汽车实现商业化的基本因素。
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它主要依托于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等各类低空飞行活动,推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飞行汽车正是伴随着低空经济这一概念横空出世,主要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随着领域内相关技术不断突破创新,低空经济的需求增速也呈现爆炸式增长。根据《2020年低空经济市场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4120亿美元。
受益于低空经济,eVTOL(垂直起降飞行器)优势逐渐凸显,成为填补低空交通空白的主要方案,飞行汽车未来有望在主流城市见到。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23年中国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市场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并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增至17.2亿元。此外,全球飞行汽车市场预计在2030年将增长至690亿美元。这些数据显示出飞行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增长,预示着未来飞行汽车的数量将会显著增加,小鹏正是瞄准了这块大蛋糕。
具备市场规模背景下,资本与政策的共振也是小鹏开启商业化的必要条件。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低空经济领域内投融资事件为33起,总金额达到了121.9亿元人民币。并且投资延续了增长趋势,这表明市场对低空经济行业的兴趣和信心。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200家企业或机构研发约420种型号的飞行汽车产品,行业融资总额在20亿美元左右。2023年以来细分赛道飞行汽车在中国展示出了融资的强劲势头,发生了4起高达亿元及以上级别融资。
正是得益于资本青睐,小鹏飞行汽车成为亚洲低空载人飞行器领域获得的最大单笔投资,未来小鹏可能进一步加大飞行汽车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加速商业落地。
此外政策端也有发力。交通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也明确提到了鼓励飞行汽车等研发工作,这表明政府对于飞行汽车这一新兴赛道给予了政策的东风。
政府的规划对于总部就在广州小鹏也是极大的利好,广州番禺区有意将广州大学城附近设置点位作为停机坪,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岛,推动广州低空经济的建设。小鹏飞行汽车得以政府和国家支持将进一步实现飞行汽车常态化建设。
另一方面,打铁仍需自身硬。内因是小鹏的决定性因素。
小鹏的企业愿景是让飞行走进家庭。目前的飞行产品如航空飞机门槛较高,几乎没有个人用户买得起或能够轻松驾驶,包括飞行汽车大部分车企也是面向B端。但是小鹏飞行汽车是具备个人属性,它的愿景是To C的。在需要的场景能够飞行其余时间可以在陆地开。
一个产品真正被大众消费是实用性与价格兼备,城市飞行要求目前并不高,可能只有过海,交通拥堵时用的上飞行,所以小鹏的“陆地航母“也是分体式结构。
作为全新的汽车产品,技术创新是关键钥匙,小鹏飞行汽车针对安全性和续航的研发有着宝贵的技术积累。
飞行汽车的“心脏“是动力系统,小鹏通过分布式电推进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即使部分零件损坏,由于电池和电机是物理上的隔离,依旧能保持飞行汽车的安全运行。在天空中飞行,轻量化的考量也不可或缺。小鹏汇天在行业内率先应用了碳纤维电池箱体,这有助于减轻单包和整机的重量,从而提升整机的安全裕度。
电子电气则相当于飞行汽车的“血管“,运输整机的信号。小鹏汇天采用了双路通信。这样的设计可以在一条通信线路发生故障时,另一条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保障飞行安全。
提到飞行,那少不了“翅膀“。飞机振动久了必然会对寿命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威胁其他零件。小鹏在飞机振动的课题上潜心研究试验,实现了用极轻重量获得良好减振效果。
2 、“腾空之梦“尚有风险
小鹏飞行汽车试飞成功,预定并将量产交付疑值得肯定,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空中的交通方式,真正广泛应用前仍有较大风险,必然会受到群众的质疑。
首先就是在政策法规方面,飞行汽车得以商业化运营的必要条件是通过航空相关的标准,由于是全新的领域适配与审批的过程可能偏长,目前小鹏正处于适航审定阶段,此过程可能需要严格的审批过程以及较长时间的进行验证;未来如果运营空中的交通规则目前也是空白有待进一步完善制度。
其次是配套基础设施是制约飞行汽车推广的一个外界因素。飞行汽车起飞与落地需要有对应场地,同时配套的充电设施建立位置以及数量也会影响飞行汽车真实使用率,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众多厂商的合作以及大量资金投入。
另外考虑到社会接受度,大家围绕飞行噪音、空中交通事故、隐私干扰、高昂价格、实用性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表明了大家的忧虑,因为目前来看飞行汽车并不是刚需。
蛋糕大了,“想吃”的人注定变多。飞行汽车市场将会加剧洗牌。新能源汽车领域,国产与国外最大区别在于中国起步晚,发展迅猛。小鹏在有了实质性突破的同时,其他厂商也没有落下脚步。目前的飞行汽车都处于分体式向一体式过渡的阶段,离真正一体融合还有距离,谁能胜出暂时不能断论。
广汽集团在2023年的科技日上发布了名为GOVE的飞行汽车,也是一款分离机体构型的飞行汽车。它的特点在于飞行舱和底盘可以分离和组合。
飞行汽车在空中领域的探索可能有更多种类,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沃飞长空与华龙航空签署了战略协议,共同推进eVTOL的发展。这说明吉利更多强调在空中飞行的功能,而小鹏更侧重于飞行汽车陆地驾驶方面。
最优解财经认为,小鹏面临最大的对手可能不是广汽也不是吉利,而是无人机。事实上,无人机技术相对飞行汽车而言已经非常成熟。
在eVTOL领域,大疆早已进行商业化,在救援、农业、物流运送、航拍等场景广泛应用。从技术角度来看,无人机具备一定的潜力转化为飞行汽车。无人机可以通过增加底盘、轮子、座椅等部件以及安装发动机,实现从无人机到飞行汽车转变。
无人机可以实现一定区域自主飞行和避让障碍,在交通上也有应用。无人机一旦技术突破,飞行汽车可能也就沦为网友玩笑中的续航堪忧的大号“无人机”。
最后,小鹏自身也处于深水火热之中。
虽然小鹏在技术研发中将安全性摆在了首要位置,但是目前争议点在于是否配备降落伞。基于现有技术成熟度,小鹏突破了降落伞的高度难关来到了50米,不过业内专家仍然表明降落伞只是意外发生的兜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风险。并且实际上,小鹏飞行汽车的分体式降落伞并装置并未实现真正的量产。
小鹏自身并没有开发电池的能力,然而电池是飞行汽车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既要保持轻量化又要维持高续航是一个两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这又需要大笔资金投入。
提及资金问题,年亏百亿的小鹏在现金流问题上恐怕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从早期的小鹏“打假”华为AEB,再到被业内“打脸”,市场对小鹏的智能打上了问号。
据小鹏汽车的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净亏损为103.8亿元,而上一年度为91.4亿元。在国产新能源汽车卷价格的背景下,小鹏即使配置高但是销量仍受制于普通消费者关心的价格和能耗比。飞行汽车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或许飞行汽车将“回血”,但是如此烧钱项目什么时候盈利需要打上问号。
3、结语
飞行汽车确实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国家政策导向也是大力扶持,将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随着科技进步以及资本的青睐,小鹏汽车更是早早瞄准了商业方向成为飞行汽车的“领路人”,但是这块蛋糕并不是那么好啃,小鹏仍然需要付出努力。
面对大环境,小鹏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化组织工作,加快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与推出。与相关法规监管部门密切合作,使产品朝着标准化发展。
技术方面,小鹏应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地测试和改进飞行控制算法。面对紧急异常状况,设置应急响应机制,完善落实降落伞装置等。至于电池,小鹏应当与电池供应厂商合作开发,在汽车和飞机悬停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的功率密度。
为了消除大众质疑除了自身技术硬实力,可以开展示范运营和体验活动,提供一定的培训课程或宣传指南,这样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飞行汽车,甚至能够开发潜在用户。
最后自身财务状况方面,小鹏“MONA”产品可能是打造增长空间的新品牌,除此之外,小鹏自身更要注重于寻找合适的路线,要在性价比和智能化中间均衡来争夺市场蛋糕。
何小鹏站在了风口,他是聪明的也是幸运的。小鹏手握两个赛道的通行证,但是跨越人潮考验进入市场的感觉并不好受。
我们也期待着小鹏汽车将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洞察力,翱翔于电动汽车产业的蓝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