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原财经
站在风口,讯飞难飞。
2000年,科大讯飞创业第二年,IDG资本合伙人林栋梁曾有意投资科大讯飞,但董事长熊晓鸽甩了句“看起来很热闹就是不挣钱”的评判。二者终究没有谈拢。
转眼,科大讯飞跋山涉水走过二十年。2021年,董事长刘庆峰“夸下海口”,提出2025年千亿营收目标。从此开启了大步向前左右逢源,摊子铺开八方布局的扩张之路,可以说哪个风口都没落下。
又三年过去了,科大讯飞的营收却仍在百亿规模徘徊,还深陷“增收不增利、依赖政府补助”的质疑声浪之中,以至于每次发财报都要被舆论场“拷问”。
近两年,百模大战正酣,科大讯飞亦雄心尽显,于2023年5月发布了星火大模型的1.0版本,对标ChatGPT。市场情绪高涨,助力其市值一度迈过1700亿元大关。
只是,绚烂时刻如昙花一现。
再次鏖战风口,科大讯飞似乎还是未能如愿驶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市值腰斩、缩水近千亿,利润扭盈为亏。
这位AI老兵,距离登顶“人工智能”这座大山还有多远?
01突然亏钱
OpenAI带起的风,吹起超过1000家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它们在各个战场点起星星之火,科大讯飞也不例外。
“2023年科大讯飞已跻身中国大模型第一梯队,而2024年目标则是实现100万生态、1000万硬件终端、1亿软件用户。”可见,AI大模型爆发后,科大讯飞高层的信心很足。
星火大模型的迭代速度也很快,目前已经更新到4.0版本,并在医疗、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落地应用,市场份额名列前茅。
然而,一份最新的业绩报告却给投资人浇了盆冷水。
搞了一年大模型的科大讯飞,2023年延续了2022年的增长乏力态势:年营收196.5亿元,同比增长4.41%;归母净利润6.57亿元,同比增长17.12%。连续十年每年收入增长都超过25%的业界神话已经破裂。
今年上半年,科大讯飞营业收入达到93.25亿,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8.91%,业绩有回暖,但主要原因是2023年上半年发挥失常、基数低。
同时,盈利依然是摆在这家公司头上的难题。
报告显示,科大讯飞上半年归母净亏损超4亿元,由盈转亏;扣非后亏损增长近59%,达到4.83亿元,亏损进一步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科大讯飞自2008年上市以来,半年报首次亏损。
“公司2024年上半年在大模型研发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以及大模型产业落地拓展等方面,新增投入超过6.5亿元。”科大讯飞在业绩预告中如此描述亏损的原因。
02不能输的AI战
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当时的刘庆峰放弃了出国读博、婉拒了微软李开复的邀请,选择一边攻读博士、一边创业。
刘庆峰的导师中科大王仁华是国内语音合成领域研究的泰斗,得到导师的支持后,以实验室为班底成立了安徽硅谷天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半年后,公司改名为科大讯飞,开始一步步地改变中国语音产业江湖市场格局。
初期经营惨淡,联想柳传志与刘庆峰促膝长谈,派出精兵强将手把手的教导。
只是在得到联想、复星集团和英特尔的资金支持后,经营状况并没有立即改善。
很快刘庆峰又迎来第二个师父:华为。同时,他做了一个路线转移的大胆决定——放弃个人用户,打进华为供应链。
刘庆峰学习华为的改革五部曲,解放思想、对外开放、改革立威、特区试点、有限复制,有样学样应用到了科大讯飞身上。
2004年,危难之际,政府出手拯救了这个他们眼中的“三好学生”,科大讯飞以普通话测评切入智能教育,并扭亏为盈。
到2007年,科大讯飞的营收就已突破2亿元;2008年5月,科大讯飞成功登陆深交所。媒体用两个第一来形容它:中国第一个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上市公司,中国语音产业第一个上市公司。
2010年前后,语音识别技术因为深度学习开始取得巨大突破,Siri以语音助手的形式随iPhone 4S发布,引爆语音市场。科大讯飞次年上线了Android版的中文语音助手讯飞语点,“讯飞语点是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的语音助手”,那时的科大讯飞自豪感满满。
2014年,刘庆峰启动“讯飞超脑计划”,2017年科大讯飞穿越熊市,其最高市值破了千亿。
其实在2015年-2019年这几年里,科大讯飞营收翻了4倍,归母净利润也几乎翻了一倍。但市场对科大讯飞一直有两个印象,一是不赚钱,二是客户大多是企业和政府。
刘庆峰提出新理论应对:“‘平台+赛道’战略布局,To B和To C双轮驱动”。
通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下,大模型是所有技术公司公认的“新变量”。
在大模型机遇出现之前,科大讯飞过去20多年一直在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尤以语音和语言技术见长。大模型热了之后,科大讯飞行动迅速,甚至“不惜饱和式投入”,足见其决心。
想要留在前沿技术牌桌上,“二次创业”押注大模型是科大讯飞的必然选择,也藏着其突破瓶颈的急迫。
03烧钱猛盈利难
猛干大模型一年后,结果如何呢?
核心业务增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拉动。大模型能够发挥用武之地的关键领域:教育业务、开放平台、智能硬件、医疗业务、汽车业务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但公司亏损也随着明显加大了,半年报第一次曝出亏损,不得不承受前期投入难以消化的风险。
“所有行业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基于这样的行业认知,科大讯飞的业务跨度横跨教育、医疗、汽车、金融,几乎各个垂直领域都能看到其身影。
把鸡蛋放在各个篮子里,成功概率更高,但成本也更高——科大讯飞得逐个适配这些领域,自然需要更多的钱。
重度加码AI,亏损的直接推手就是高额投入。
据统计,2023年,科大讯飞对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的研发总投入超过20亿元,总研发投入超过38.37亿元。
2024年上半年,科大讯飞研发费用达21.91亿元,同比增长32%;研发费用率达23%,跟华为、百度等大厂水平差不多。
比科大讯飞研发费用增长更快的,还有公司的销售费用,近三年比销售费还高出1.22%、7.56%、1.38%。长此以往,公司债务更是居高不下,中报显示其资产负债率高达54.79%,压力明显。
一家耕耘20余年,在公司既有业务上已实现部分规模化落地变现的企业尚且如此,也让行业再次认清一个事实——AI的回报周期可能比最初想象的还要长。
1.大模型的技术成熟度还远远不够。此前一道“9.11和9.9哪个更大”的小学生难度数学题难倒了一众海内外AI大模型就是赤裸裸的例子。
2.市面上大量大模型和相应产品趋于同质化。不止垂直公司,BAT等巨头们也拿出互联网惯常打法,重金投入滚动扩张,以更快速更全面的技术加入混战,也给众企业们的商业化之路添上了更多不确定性。
2024年,AI大模型热潮已出现退散迹象,资本投资更加谨慎。向谁要钱,怎么要更多钱,成为当下AI公司们的一道必答题。本就不擅长赚钱的科大讯飞,要直面盈利挑战,难度不小。
讯飞星火大模型目前的变现方式有赋能现有业务、API授权付费、企业定制化模型3种,但只有现有业务板块下的C端硬件效果明显,后两种模式不赚钱是常态,经济账根本算不过来。在突破AI技术壁垒、发力原创等方面仍是“道路漫长”。早前还有传言称华为很多业务要和科大讯飞终止合作,科大讯飞辟谣称信息不实。
在科大讯飞的合肥总部大楼前,矗立着一座雕塑,刻着气势宏大的四个字——“顶天立地”。这是科大讯飞企业战略的浓缩,即技术领先,产业落地。
作为A股中“根正苗红”的语音智能技术公司,科大讯飞有现成的大模型应用载体和服务政府、企业客户的多年经验,优势“得天独厚”。
如今全面迈入AI这个“少数巨头的禁地”,科大讯飞的表现显然不尽如人意。但它无路可退。
|参考资料:
[1]《中国语音产业江湖和科大讯飞的前半生》左林右狸
[2]《时代商业访谈录》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