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兴峰或升任新华保险总裁,能否点燃员工激情、重塑市场辉煌?

三年时间里新华保险的员工数量减少了5647人

文| 机构之家

在保险行业的大潮中,新华保险的高层变动再次吸引了市场的目光。9月3日,中投公司发布内部公示,龚兴峰拟任直管企业经营层主要负责人岗位职务,公示时间为2024年9月4日至9月10日。这一纸内部公示,预示着龚兴峰,这位现任副总裁兼多职的精算专家,有望在完成必要程序后,接替即将退休的张泓,成为新华保险的新任总裁。

昔日的辉煌已随时间淡去,新华保险正面临着转型的严峻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龚兴峰,这位在精算和财务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与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杨玉成,他们的联手似乎预示着新华保险即将开启一段新的互补合作篇章。这样的领导搭档,有望为公司带来清新的空气,推动新华保险在改革的深水区中破浪前行。

然而,转型之路从不是一马平川。新华保险的新领导层面临着在保持稳健经营的同时,如何激发业务的新活力,如何巩固并提升市场地位的严峻挑战。这不仅考验着领导层的智慧和决策能力,更考验着新华保险在战略规划和执行力上的决心和韧性。

新华保险副总裁龚兴峰或将升任总裁

在新华保险的观察者看来,此次中投公司直管企业的提法,几乎可以与新华保险画上等号。据了解,龚兴峰的任职公示,似乎预示着他升任新华保险总裁的路途已无实质性障碍,仅剩下程序上的确认,后续中投公司将按无异议原则推进任命,待新华保险董事会和监管部门审批后,龚兴峰或将正式上任。

图中人物系 龚兴峰

新华保险自1996年9月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龚兴峰,这位自1999年1月加入新华保险的“70后”精算师,不仅是公司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他的职业生涯,几乎与新华保险的成长同步,从最初的摸索阶段,到后来的规模扩张,再到如今的蓬勃发展,龚兴峰的身影贯穿其中。

随着现任总裁张泓,一位生于1964年9月的资深保险人士,接近退休年龄,新华保险的领导层即将翻开新的一页。龚兴峰,比张泓年轻六岁,他的职业履历不仅熠熠生辉,更显得厚重而坚实。他在新华保险的多个关键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精算部总经理助理到核保核赔部副总经理,从客户服务部总经理到首席精算师,再到总裁助理,他的足迹遍布公司的各个核心领域。今年5月24日,新华保险发布公告,董事会同意聘任龚兴峰为公司首席财务官(暨财务负责人),目前其财务负责人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机构核准。

此外,龚兴峰的职业生涯并非局限于新华保险内部。他曾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等重要机构任职,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宝贵的行业洞察力和宏观视野。他拥有高级经济师职称,并具备中国精算师资格(FCAA)和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的资深管理会计师资格(FCMA),这些专业资格的加持,使他在金融和保险领域更具权威性。

在这个转型的十字路口,保险公司对于掌舵人的选拔显得格外谨慎,他们更偏好那些在业务或精算领域有着深厚积累的专家。龚兴峰,这位拥有精算师背景的资深保险人,或被提名为新华保险的总裁,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同样地,精算出身的利明光在今年二月被任命为中国人寿的总裁;而张晨松,这位1974年出生的精算师,最近也被监管部门批准担任光大永明人寿总经理,这些人事变动无疑凸显了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渴求和重视。

回顾新华保险的总裁更迭历史,从1996年至2009年的孙兵(来自平安),到2010年至2014年的何志光(来自太平人寿),再到2014年至2019年的万峰(来自国寿),以及2019年后内部培养的李全,直至现在的张泓,每一位都带着不同的背景和期望进入这一职位。尽管早期新华保险总裁一职多由外部引进的人才担任,这种策略似乎并未能将新华保险推向新的高峰。相反,公司的市场地位一度从行业第四下滑至第七。

值得注意的是,万峰在2023年6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接受了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而李全的失联,这些都显露出公司高层的不稳定性。在当前保险行业正处于深度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华保险选择那些经过内部培养、深刻理解公司文化和业务的资深专业人士,或许能为公司在变革的激流中提供更稳健的掌舵,确保其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进。

龚兴峰,这位在新华保险内部历练多年的资深保险人,他的低调作风和务实精神,正是新华保险在新时期所需要的领导特质。他鲜少在公众视野中露面,但每一次的业绩发布会都是他展示专业素养和战略思维的舞台。从他过往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位深谙保险业务、精于风险控制的高管形象。此次潜在升迁,是对他个人职业生涯的肯定,也标志着新华保险在行业转型期坚定走向稳健和专业化发展的决心。

业务发展承压,降本增效大幅减员

新华保险,一度在保险行业名列前茅,近年来却遭遇了发展的瓶颈。保费收入的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使得这家曾经的行业佼佼者,从昔日的前四名跌落至第七名,这一退步不仅是数字上的减少,更是市场竞争力减弱的明显信号。2021年利润的高峰之后,持续的利润下降更是敲响了警钟,而今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和净利润的增长,虽然看似亮点,却难以掩盖保费收入下降的严峻现实,业绩的萎靡不振让人不得不对新华保险的未来感到忧虑。

 

保险业务的核心在于提供长期稳定的风险保障,这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坚持稳健的经营策略和持续的风险管理。然而,新华保险近年来领导班子的频繁变动,似乎让这一核心价值受到了挑战。每次领导层的更迭,似乎都伴随着新的战略口号和目标,但这些往往缺乏持续性和深度,导致长期规划难以落实。

比如,五年前,新华保险曾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二次腾飞”的战略目标,这一口号曾激发了市场和员工的热情。但时至今日,这一宏伟蓝图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被现实的降本增效策略所取代。这种策略的转变,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效益,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忽略了保险业务的本质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降本增效策略,虽然在表面上看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深入分析其实施路径,却不难发现其并未触及公司架构的核心问题。这种策略往往将优化的重点放在了边缘的三四级机构,而非从总公司和分公司的架构效率入手。所谓的优化,可能只是为裁员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没有真正解决公司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从2021年开始,截至2023年末,三年时间里新华保险的员工数量减少了5647人,其中销售及销售管理人员的裁减尤为显著,达到了4499人。这一数字占据了减员总数的绝大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合同制外勤销售人员成为了裁员的主要对象。进一步分析,即便是公司的专业人员也未能避免这场减员风暴,三年内减员362人,占到了总减员人数的9.03%。

而根据2024年的中期报告,新华保险的员工数量继续下降。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员工总数为30,221人。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减员人数为441人。这样的连续减员行动,无疑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外界对于新华保险“优化”策略是否能够带来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的关注。

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新华保险的人力费用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手续费和佣金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持续下降,尽管2023年随着代理人改革战略的实施有所回升,但工资及福利费用却一路下滑,三年跌幅达到了-17.8%。这一变化可能在短期内为公司带来了成本上的优势,但长期来看,是否能够维持员工的积极性和公司的竞争力,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辉煌已成为过往云烟,改革的道路从不平坦

新华保险曾经的辉煌已成为过往云烟。去年,杨玉成董事长在履新后的启动会上,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公司面临的七大挑战。直言当前新华保险面临七大挑战:包括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布局的方向不清晰、客户经营体系不完善、激励约束不够市场化、产品服务不够硬、科技赋能缺乏实效及康养资源利用不充分等。

为此,杨玉成主张大力推进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其核心包括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动专业队伍建设布局、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体系等十个方面。在董事长杨玉成的引领下,新华保险以“XIN一代”计划为核心,推动队伍改革,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构建专业优质的职业发展平台,以及建立长期高效的销售管理体系。

改革的浪潮不仅席卷了代理人队伍,也触及了中级管理层。在最近的业绩发布会上,杨玉成董事长透露,公司对多个核心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优化调整,同时在35家分公司中,有18家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也经历了调整,确保了分公司的领导力量得到加强和优化。这一系列组织架构的改革,已经逐步落实到位。

在利率下调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多重影响下,新华保险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人事变动的频繁似乎与公司所承受的转型压力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2024年中期业绩显示,尽管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实现了同比增长,但公司保费收入却出现了下滑,这在上市险企中尤为突出,反映出新华保险在转型过程中仍需面对不少挑战。

具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新华保险营业收入达到555.91亿元,同比增长13.6%;归母净利润为110.83亿元,同比增长11.1%。然而,原保险保费收入却下滑了8.4%,至988.32亿元,这一趋势在业务结构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趸交还是期交业务,都遭遇了显著的下降。长期险首年保费同比下滑45.1%,而趸交保费更是同比下降了81.0%。

不过,新华保险的投资表现却成为了中期业绩的一抹亮色。综合投资收益达到426亿元,同比激增51.8%,年化总投资收益率和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达到4.8%和6.5%,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创下近三年的最佳表现。然而,行业的普遍预测指出,随着下半年资本市场的持续波动和债权市场的调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可能会面临下滑的风险。

对于新华保险而言,如何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健,如何在转型压力下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成为了新领导层杨玉成和龚兴峰面前的重大考验。他们肩负的不仅是公司的短期业绩,更是新华保险长远发展的未来。在这场转型的马拉松中,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每一次决策都可能成为公司命运的转折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半年报大考:各家成色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