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树龙谈
看完苹果发布会,准备买华为;看完华为发布会,发现还是苹果更有性价比。
昨天,苹果发布了iPhone 16系列手机,华为发布了Mate XT非凡大师系列三折叠手机。
不少媒体和网友,一边批评iPhone 16“创新不够”,一边称赞华为三折叠“巅峰之作”。
踩归踩,捧归捧,真到下单那一刻,用钱投票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很诚实。
对于华为的“狙击”,苹果眼前不用太过担心,售价19999元起的三折叠手机,“秀肌肉”意义大于实际,短期内薅不走太多苹果的潜在用户。
但作为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华为的步步紧逼,确实让苹果丝毫不敢松懈。
而从iPhone 16的功能和定价上,能看到苹果已经“认真”了起来。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处境,已经不允许它继续躺平。
华为回归、苹果失地
苹果还是全球手机市场的老大哥。
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一共卖出11.42亿台智能手机,其中卖得最多的五家企业分别是:苹果、三星、小米、OPPO、传音。
苹果一年卖出2.29亿台手机,市场份额高达20%。
也就是说,拿智能手机的地球人,每5个里面,就有1个拿的是苹果手机。
具体到中国市场,苹果在2023年也是遥遥领先。
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一共卖出2.73亿台智能手机,卖得最多的五家企业分别是:苹果、vivo、OPPO、荣耀、小米。
苹果在中国一年卖出5180万台手机,市场份额19%。
然而,到了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前五变成了:vivo、OPPO、荣耀、华为、小米。
苹果的排名掉到第六,市场份额缩水到了14%。
苹果的用户被谁抢走了?
不难发现,华为是最大变量,去年9月低调回归之后,凭借Mate及nova系列,以及今年4月发布的Pura 70,华为重新站稳第一阵营。
对苹果来说,这是个坏消息。
高端市场,肌肉碰撞
有人可能会问,跟vivo、OPPO、荣耀、小米相比,为什么苹果会更在意华为?
因为苹果主要占据的是智能手机的高端市场,而能在高端市场跟苹果一较高下的两家公司是——三星和华为。
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600美元以上)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是:苹果、三星、华为、小米、vivo。
苹果虽然以62%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但华为正在以80%的增长速度追赶。
在中国市场,苹果的处境更加不妙。
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600美元以上)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是:苹果、华为、小米、vivo、荣耀。
苹果以5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但同比增长是负数,而华为已经拿下了30%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速度高达82%。
三年前,华为手机遭遇困境,业界一致认同“华为跌倒,苹果吃饱”——华为手机的高端市场被苹果抢走,中低端市场则让给了OPPO、vivo、小米和荣耀。
现在,华为强势回归,苹果十分被动。
折叠屏,还不是主力
虽然选择了和iPhone 16同一天发布,“狙击”意味明显,但三折叠手机并不是华为对战苹果的主要武器。
目前,华为在高端手机市场的销量功臣,是Mate 60系列和Pura 70系列。
Mate 60去年8月发布,售价5499元起;Pura 70今年4月发布,售价也是5499元起。
此前有媒体报道,截至3月1日,华为Mate 60系列和Mate X5(折叠屏)两款机型销量合计已突破1000万台。其中,Mate 60系列是主力。
还有机构预测,Pura 70在2024年的出货量有望超过1000万台。
可以说,Mate和Pura系列才是华为对决苹果的主要武器,折叠屏机型还不是。
按照惯例,华为将在几个月内发布Mate系列的下一个版本Mate 70,这才是iPhone 16要面对的最强对手。
为什么短期内折叠屏手机还难当大任?
首先,价格太贵,Mate X5起售价是12999元,Mate XT非凡大师起售价是19999元,比常规高端机型价格高1-3倍;
其次,可靠性不够,因为技术不够成熟,碎屏、续航、散热、寿命等方面的用户焦虑较多;
第三,软件生态不够完善,系统界面和应用程序的适配工作,普通折叠屏手机还没做到位,三折叠手机更是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问题都会反映在销量上。
IDC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一共卖出257万台折叠屏手机,相较于7000多万台的智能手机出货总量,渗透率仅为3.6%。
在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是:华为、vivo、荣耀、OPPO、三星。华为占比41.7%。
虽然眼前难堪大任,但折叠屏是手机厂商的竞技场,可以展示大家的创新实力和品牌实力。
华为克服技术难题、率先推出三折叠屏手机,显示了华为强大的创新能力。
不过,短期内,售价19999元起的三折叠手机,只能占领一部分商务人士出差或送礼场景。
iPhone,在努力了
外界对苹果这家公司的要求太高了。
手机行业发展到今天,外观和硬件上创新的空间已经很小。折叠屏市场未来可能会发展起来,但按照苹果的一贯风格,一定是等技术、市场都成熟以后才会进入,一上场就推出高水准的产品。
所以,在硬件层面,iPhone 16系列“加量不加价”已经显示出了苹果争取用户的诚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能围绕软件来做,业界公认的最大方向是AI。
有人调侃iPhone 16只更新了一个“相机按钮”。确实,相比其他外观方面的乏善可陈,相机按钮的创意还算有点突破。
不过,AI才是iPhone 16的重头戏。
大模型喊了几年,落地还得看苹果。
专门为AI打造的A18芯片,为苹果AI提供了硬件基础。
应用层面,苹果展示了许多例子,比如校对润色文章、根据语言描述生成表情包、通过语言描述特征来找到照片与视频、邮件App使用AI生成邮件内容的摘要等等。
还有,用相机控制按钮启用苹果的“视觉智能”,比如用相机控制按钮拍下一家餐厅的门面,iPhone就能立刻弹出餐厅的营业时间和评价等信息,还能进一步预订餐厅;可以识别一辆自行车,并给出售价与购买渠道;识别演唱会门票上的信息,并在日历中自动添加提醒。
听起来不是那么令人震撼,很多功能安卓厂商都先于苹果推出过,但能把这些功能整合起来提供好的体验并普及,恐怕还得看苹果。AI,非常有可能拉开iPhone 16和其他手机的体验差距。
相信,安卓厂商都已经在抓紧参考学习了。
唯一遗憾的是,这些苹果AI要到2025年才能逐步支持中文、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语言。
中国大陆用户何时能用上,还不确定。
这也是华为们的机会。
华为苹果,全面竞争
苹果,目前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3万多亿美元。
2023财年(2022年10月-2023年9月),苹果营收3833亿美元,净利润970亿美元。
华为比苹果“小一号”,2023年,华为营收704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870亿元人民币,两个数据分别是苹果的26%、13%。
苹果以欧美为主阵地,从营收占比看,美洲占42%、欧洲占25%、大中华区占19%。
华为以中国为大本营,从营收占比看,中国占67%、欧洲和中东非洲占21%。
苹果是一家专注消费者业务、toC为主的公司,它的营收占比里,手机贡献52%、电脑贡献8%、iPad贡献7%、可穿戴设备及家具和配件贡献11%、服务贡献22%。
华为是一家toB为主、toC为辅的公司,它的营收占比里,ICT业务贡献49%、终端业务贡献34%、云计算业务贡献8%、数字能源业务贡献7%、汽车及其他业务贡献2%。
苹果和华为的竞争,主要是在手机、电脑、平板、可穿戴设备等toC领域的竞争,以手机为焦点。
此外,随着华为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的成熟,在软件生态领域内,二者可能也会短兵相接。
而在智能汽车领域,苹果已经打了退堂鼓,今年年初宣布放弃造车;而华为的汽车业务正和合作伙伴一起攻城略地。
今年上半年,华为鸿蒙智行阵营的销量达到了19.4万辆,华为车BU也首次实现了盈利。
为了谋取更大的发展,华为车BU走上了独立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成立了“引望公司”,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宣布入股,公司整体估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
未来,华为和苹果的竞争,是全方位的,芯片、终端、操作系统,竞争将会覆盖各个层面。当然,手机是谁都输不起的主战场。
苹果就像每次考试都能考第一的学霸,而华为一直紧跟其后、缩小差距,甚至在个别学科上已经超过了苹果。
华为很努力,苹果也在认真了。
它们的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