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言良语
1
高中生周末双休这件事儿,你若问“Deepseek”,它会告诉你这是真的。
还真有人问了,问过之后,自卑不已:我咋就不知道呢?
猛不丁一想,还真是几乎一夜之间,全国不少省份“春水流”般推行高一、高二双休制,引起教育史上“现象级”的热议,一边是曝出有教育局动用无人机监管学校是否周末补课,一边却不假思索地戏称这是教培机构的“馊主意”。甚至有家长“直抒胸臆”:这是要放开教培吗?
我一直就纳闷儿,教培机构究竟“臭”到什么程度,几乎让全社会都“咬牙切齿 ”。大概率是,教培已是“荒山野鬼”,即便会“活”过来,也定“诸葛骂王朗”般骂死回去。
从“双减”到“双休”,很多人更习惯地称它为“新时代的教育革命”,尤其是“双休”已经纳入教育强国2035战略,并声称中国教育已经迈入“系统性改革新阶段”。就像过去我们的教育经历的“八次课改”一样,领导是新的,文件是新的,理念是新的,尽管最终却是“诉求与阵痛”交加。
人们往往容易对“初衷”这玩意儿动真情,即便最后无奈地“连根拔起”,但也会对“枝叶繁茂”的初衷死心塌地。我们允许一些想象或者说拥护那些“初衷”:“双减”卸掉了孩子们身上重重的“壳”,“双休”是要还给孩子们“迟来的青春”。本是“双喜临门”却被妈妈们演变成“苦大仇深”,让人不难想象卷这座“熊熊火山”又遇到来势汹汹的“芭蕉扇”,画面是何等的“悲壮惨烈”!
40%的家长连同那座老白干城市的校负责人正上演着“黄河在咆哮”:“双休日”可能变成“狂欢日”!如此搞,如何创造高考神话?!
“千古一报”张雪峰抠着鼻眼挠着痒痒巧妙地暗示:双休后,关键是有些家长卷的东西你看不到。
这大概是教育史上最“热闹”的季节,尽管仍寒气逼人,但不缺乏“拥挤和喧嚣”。
也难怪有焦虑和愤怒,“双减”跨过小初直达高中,政策尺度大到让家长眩晕,有网友称:有点儿“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赶脚”。
2
但话说回来,高中周末双休的“初衷”是善良和科学的,58%的焦虑症检出率,超40%的抑郁症筛查率,健康危机倒逼教育回归本质?也不能说这种猜测没有可能。每年那么多孩子涌进精卫医院排队,甚至到了“一号难求,就靠黄牛”的程度。
现如今,人人反对“优绩主义”,但人人都不自觉地向“优绩主义”靠拢。最拼命的显然是高中生。高考近在咫尺,就算他们不拼,外界也在逼他们拼。
往深层追溯,学业压力是家庭压力的“转嫁”。
而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摆烂的家长,在玩命地“卷”孩子。
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或许擅长解数学题,却解不开“为何活着”的困惑。
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会接受自己的娃通过以年为单位的休学来和内心的情绪做长期甚至一生的斗争。当孩子说出“你掐死我吧”的时候,也许那些卷得跟“壶口瀑布”一样的妈妈们才会意识到:原来浪费时间发呆、做梦、观察一朵花也很有趣。
我们还是相信“初衷”这玩意儿,因为“初衷”都简单的平静的像乡下的水田。比如,“初衷”是想培养出更多的“Deepceek之父”,让娃们一夜之间“鸿蒙式”逆袭干掉硅谷的精英们,用技术暴力撕碎硅谷神话!
这会儿,上海滩那边给了一组惊人数据:75%的科创成果诞生于周末自主探索时间。
看来,“周末”是诞生“天才”的黄金时段,而那么多的“周末天才”恰恰都被“恶补”彻底给毁了,要不然“梁文峰”就是您家的天才儿子了。
彭凯平教授最近说,拼时间拼刷题的教育模式,“科学证明没用,生活证明浪费,效果证明消极”。我有些“不怀好意”地加了一句,“未来证明糟糕”。
教育风向标急转弯,社会语境下的“小镇做题家”已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他们的确是同龄学子中的佼佼者,但在现实社会中“做题家们”支棱不起来了。
是AI倒逼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或者说是全球AI创新迎来“中国时刻”倒逼中国教育进行“周末培养”探索?我想,“初衷”永远是我们远远地看到光亮的地方,我们哪怕暂且只靠想象,至少它是我们最想抵达的地方。
又有人耐不住寂寞大胆猜测了,“高中双休令,敲响传统教育丧钟”!
他还特别狠狠地写上了一笔:国家朝着教育内卷狠狠地开了第一枪!
写教育时评,不得不迫切地用“丧钟”和“枪”这些压抑的字眼来表达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想必在写之前一定是恨得咬牙切齿,是否借着酒精在写,“Deepceek”也许会知道。
3
有不少网友问,“双休制如何筛选和选拔未来栋梁”?
“Deepceek”秒回答:“‘思维不好、创造力不足、不会学习、学习效率不高’的孩子将被淘汰。”
对于高考群体来说,周末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许是“神秘”和“隐形的”。
那么,我就想,人工智能时代,国家大概需要的不是“做题机器”,而是具备创新力、抗压力的复合型人才,今后会出台新的政策通过重构筛选机制,比如:自律者胜出,数据显示,自律学生双休日用于深度学习的时间是普通学生的3倍;实践力为王,山东推行“周末社会实践学分制”,参与课题调研可抵扣高考综评分数;抗压测试场,双休制暴露“伪学霸”,依赖填鸭教学的学生成绩波动达15%,而自主学习者稳定性超90%。
本来好好的那么简单的高中“双休”,这样一通“天马行空”的解读,顶层设计者倘若看到了,会不会觉得我比“Deepceek”分析得还有深度呢?
说实话,除了认定了“初衷”的美好之外,我还是担心“隐形内卷升级”的问题,毕竟像张雪峰说的,“关键是有些家长卷的东西你看不到”。
如果“高端私教”暗流涌动,“双休”的初衷便会“名存实亡”,甚至导致更大的“教育不公平”,教育毕竟不是频繁创造“初衷”的地方,一个理念或模式像生蛋一样暖暖地推出来,直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中国青年报》记者狄多华曾在教育通讯《“高考状元乡”:两千乡里娃往高处走》中写道:“只要还有体脑分工,高考的分层作用就不会消失。”
高考越来越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方式”,而格格不入的“双休”似乎又加重了这种方式的“焦虑”。
其实,“双休”是教育转型的契机,而非选拔的障碍。
我说这句话后,也许有家长会怒怼我是“恶毒的键盘侠”!
我也承认,“双休制”本身不直接选拔人才,但它核心的价值在于迫使教育系统从“时间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真正的未来栋梁选拔,需依托更灵活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自由时间中的创造性产出,而非简单衡量其知识记忆量。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从“内卷式消耗”转向“创新力培育”,真正实现人才选拔与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
因为高中“双休”,有它美好的“初衷”,也有娃们十年后露出的第一抹“灿烂”。
我们不妨心平气和下来,静静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