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公鸡”四年后,郑州银行为何突然“慷慨”?

郑州银行刚刚抛出的分红计划,亦如此前“铁公鸡”的不得已,是“情势所迫”,至于能否起到重振公司的股价,也需要打个问号。

文 |节点财经 八真

时隔四年,郑州银行再次启动分红。

近日,郑州银行公布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按照10派0.20元(含税),发放现金红利总额约1.82亿元,分红率达9.69%。

这意味着,从2020年到2023年,整整四年对投资者“一毛不拔”的郑州银行,终于要摆脱“铁公鸡”名号了?

一、“铁公鸡”形象有望扭转?

最近两年,拥抱银行股的人尝到了甜头。

数据佐证,2024年Wind银行指数全年狂飙43.53%,大幅跑赢大盘。其中,42只A股银行股中,40只涨幅超过10%,11只涨幅超过50%,上海银行、沪农商行、成都银行和浦发银行均涨超60%。

进入2025年,银行股的表现虽然不及AI概念股强势,但仍然高过沪深300指数0.25个百分点。

银行股之所以成为资本市场的“小甜甜”,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旱涝保收,分红确定性高。

2024年,A股42只银行中,有41家大方派现,且有23家在中期还额外加演了一场“红包雨”。而唯一一只在队伍里“特立独行”的,便是郑州银行。

据《节点财经》了解,因为经营承压,盈余缩水,郑州银行已经连续四年未曾回馈过投资者了。

即便是新“国九条”强化对上市企业现金分红的管理,域内大行小行纷纷以真金白银落实股利支付政策,抑或是股东的诸般抗争,都没能动摇郑州银行不往外掏一分钱的决心。

郑州银行这么做自然是有苦衷的。

回拨时间轴,2020年—2023年,郑州银行不进反退,营收从146.1亿元萎缩到136.7亿元,归母净利润从31.68亿元腰斩到18.5亿元,另有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多项指标位居行业末尾。

并且在2023年,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8.9%,逼近7.5%的监管红线。

2020年以来,囿于宏观经济深度调整,特别是国内信贷需求偏弱,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一降再降,“内卷”烈度加剧等,大家都步入了缓步慢行的新阶段,但相较同业,郑州银行的状态堪称“自由落体”。

拉胯的“基本面”,是郑州银行坚持做“铁公鸡”的关键原因,实则也是情势所迫的无奈选择。

不过,在“头铁”了四年后,郑州银行以一纸公告,向外界亮出了扭转形象的底牌。正所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经过一年的劳作,郑州银行的“粮仓”丰盈了?

二、郑州银行的“粮仓”丰盈了?

2024年,郑州银行行交出了一份有进步的“答卷”:营收128.8亿元,同比下降5.78%,降幅较上年有所收窄;归母净利润终结负增状态,为18.76亿元,同比上升1.39%。

具体来看,郑州银行凭借积极的数字化转型和全方位的四大管家服务体系等措施,在多业务条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24年,郑州银行实现非息收入25.13亿元,同比大增30.34%,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9.51%,较2023年提升5.4个百分点;

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个人存款达2181.79亿元,占全行存款总额的53.93%,较2021年的38.17%提升超15个百分点。

同时,资产质量和资金“安全垫”展现出向好态势:不良贷款率回落至1.79%,拨备覆盖率增厚至182.99%,均创出近七年的最优成绩。

然而,透过表象看肌理,郑州银行于水面之下的隐忧亦不容忽视。

财报显示,推动郑州银行归母净利润“脱困”的主要系非息收入中的投资收益。

2024年,郑州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缩水11.71%至103.65亿元。而在非息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72亿元,同比跌幅18.42%;投资收益18.43亿元,同比猛增72.35%,上年则同比减少6.86%。

图源:郑州银行财报

换言之,投资收益才是撑住郑州银行本期大局的功臣。

有必要提及的是,银行赚取投资收益往往仰仗资本市场的走势,具有短期性、波动大等特点。反过来说,投资收益的稳定性不易把握、持续性难料。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指出,尽管投资债券在短期内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并不持久,若债券市场波动明显,易产生较大亏损,因此商业银行基于债券工具的投资收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此外,郑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看似可圈可点,但若放在台面上同场竞技,仍有明显的不足。

国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披露,2024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拨备覆盖率为205.14%。作为对比,郑州银行的情况远远不及行业平均水平。

比如,同为城商行,2024年宁波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76%、0.89%、0.76%,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89.25%、350.1%、541.45%。

尤其凸显的是,郑州银行房地产的贷款占总额比为7.76%,但是却造成了近20亿元的不良金额,占总不良金额的28.39%。

今年1月,郑州银行相继发布公告称,借给郑州康桥房地产等公司的6.6亿贷款被法院终结本次执行,理由是经穷尽财产调查措施,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借给郑州翰园置业有限公司等公司的6亿贷款也被终结执行,原因同样是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

三、管理层动荡何时休?

除了业绩萎靡,郑州银行管理层动荡亦引人关注。

2024年以来,郑州银行经历了一系列剧烈的高管层震荡。年初,原董事长王天宇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同年7月,时任行长的赵飞临危受命接任董事长职务,但仅一个月后,赵飞又辞去行长一职,导致郑州银行出现了罕见的"船长”缺位。

直到2025年1月25日,随着李红的行长任职正式获得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核准,郑州银行总算结束了"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

但就在李红补位行长的同期,郑州银行的多位高管相继“解甲”,包括与新行长同名的行长助理李红、副行长傅春乔、行长助理刘久庆。

步入3月,该行管理层动荡非但没有止息的意思,反而有加码的势态。先是副行长郭志彬以"身体原因"为由递交辞呈,紧接着,行长助理李磊和副行长孙海刚接连宣布离职,理由都是工作调整。

《节点财经》统计,在这波人事巨震中,郑州银行4名行长助理走了3个,仅剩下张厚林在职;4名副行长也走了3个,目前还坚守在岗的是孙润华。

对于一家上市银行来说,频繁更迭的高管团队既不利于战略执行,也会在资本市场上引发投资者对公司治理能力的质疑,并进一步掣肘其股价走势。

事实上,在“跌跌不休”数年后,郑州银行现在的股价已不足2元,总市值较2019年高点时蒸发近36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国九条”的指引下,按照交易所修订后的退市规则,对分红不达标的上市公司将采取“ST”处理。这一新规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届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正好对应2022年度至2024年度。

换句话说,对已连续四年未分红的郑州银行来说,如果2024年仍旧“一毛不拔”,或将成为A股首家ST银行。

站位该角度,郑州银行刚刚抛出的分红计划,亦如此前“铁公鸡”的不得已,是“情势所迫”,至于能否起到重振公司的股价,也需要打个问号。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