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谁才是京圈真正的关键人物?

时间会回答一切。京圈往事如烟,咸的淡的都留在了过去,作品为作纪念。

投稿来源:首席人物观  

01

张北海的《侠隐》曾经把高晓松迷住,他打电话去要版权,却被姜文抢了先。

民国和北京,这是姜文拍电影时最喜欢的时空设定。他拍了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从四川到上海,一路北上,最后还是落回到北京。

姜文在10年前就拿到了《邪不压正》的小说版权,但剧本没有打动他,他先去拍了《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当他为剧情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李天然的师父被杀,这才开拍。

合理性是姜文推崇的。他曾说自己的戏是“找”出来而不是“拍”出来,即是人物本来就存在,不受他的摆布。

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谁才是京圈真正的关键人物?

与人物的对话就是姜文与自己的对话,遵从自己的内心的人,总会不自然的流露出自己的挚爱,像是一种年深月久的习惯。他从北京往云南运瓦片,仿照北京的院子,搭建了一个4万平米的屋顶。当李天然在屋顶以侠的身影奔跑,观众很容易看到《阳关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影子,在青春期的性压抑和荷尔蒙中,在大太阳下漫无目的地在屋顶晃荡。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佳电影之首。姜文的导演才华在电影圈一鸣惊人。张艺谋曾感叹姜文是才华型的导演,自己不是。冯小刚说姜文最大的敌人是过分的聪明。

02

90年代,王朔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影视剧原著、编剧到策划的位置。

1991年底,王朔不在意地把他的小说《动物凶猛》拿给姜文看,姜文同样不在意地接过来。回到家凌晨两三点,想看点东西,姜文打开了这本小说,一打开就看到了天亮。他和王朔同是部队大院的孩子,这本小说像针管扎进了他的血管,他为电影处女作找到了文学母体。

姜文从没有写过剧本。他希望王朔能将它改编成剧本,但王朔最后建议他自己亲自改。他不是预见到了姜文编剧天赋,而是累了。

中国影视界的1988年有王朔深深的烙印。他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和《大喘气》被改编成电影。他是四部电影的编剧。

同样是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带着王朔的喜剧气息席卷全国。那年冬天,为了让人们从《渴望》的沉重情感中走出来,郑晓龙在友谊宾馆聚上王朔等人,筹拍一个让大家乐的室内剧。

对社会百态的讽刺是王朔的拿手好活。他精心编排了婚外情、江湖骗术、走后门、大吃大喝、商业贿赂、末世谣言等等一系列社会市井的情节,让一直浸泡在政治宣传基调电视剧的人们耳目一新。擅长展现京味幽默的王朔将北京文化的魅力放大到极致。

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谁才是京圈真正的关键人物?

编辑部的故事彻底让葛优红了

扮演李冬宝的男一号葛优尝到了这种魅力的甜头。在自身形象和逗趣台词的相得益彰下,电视剧播出一段时间内,葛优成了群众口中“冬宝”,他的第一个男一号帮他拿下了“金鹰奖”最佳男主,姜文看后感叹:什么叫“最佳”,“最佳”就是非他莫属。

剧本写完,编剧之一冯小刚脑中浮现出了葛优在《顽主》中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形象。

星二代葛优的身上有种独特的小人物气质。虽然父亲是著名演员葛存壮,但童年葛优没有表现出艺术天分。高中毕业后,去大队插队,喂了三年的猪。好似命中注定,恰恰是接地气的长相和经历,让他在喜剧中游刃有余。《顽主》充分展现了他的喜剧天分,看着就能让人发笑。

冯小刚力主推选葛优演李冬宝。得到同意后,他约下了因《顽主》和葛优有过交情的王朔,去找葛优。那次见面是冯小刚和葛优开启喜剧贺岁片的前戏,同样具有戏剧性。

多年后,冯小刚在他的自传中回忆起了那段情节。

天有些小雨,他和王朔坐在摩托车上等了两个小时,远远瞧见一人影,王朔:“来了”。他第一次见到葛优的真人。葛优穿一件咖啡色上衣,戴一顶帽子,极瘦,“显得风衣特别的肥大,走起路来踢哩突噜。”如同春晚小品中的葛优。

03

好的作品和创作者是互相成全。《编辑部的故事》不仅成全了葛优,也让冯小刚走到了90年代的舞台中心。

和出道即是万千宠爱的姜文不同,冯小刚最开始是电影圈的边缘人。进入一个陌生的圈子,冯小刚不强调自己的独立性。王朔是他的第一颗北斗星,为他指引着方向。

叶京直言不讳:只要跟王朔挂钩的一大批影视名人至今都还在一线上火着。冯小刚更不必说了,完全是靠王朔托起来的。

1985年,冯小刚是《大林莽》的美工兼厨师。郑晓龙去剧组探班,闲来无事,躺在小溪边读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读书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吸引了发呆的冯小刚,他第一次接触了王朔的小说。

一年后的一个夏日下午,在郑晓龙的引荐下,他们见了第一面,冯小刚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把王朔大肆吹捧了一番,把王朔的脸夸得红一阵白一阵。

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谁才是京圈真正的关键人物?

文学性是电影的支柱,冯小刚深谙于此,他抱住了一条最粗的大腿。两年后,王朔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和《大喘气》被改编成电影,中国影视界的1988年也被称为“王朔电影年”。

冯小刚这样形容自己对王朔的吹捧:话说出来都是直给,肉麻的程度使在场的人无不认为我居心叵测。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王朔对他的糖衣炮弹保持着警惕:我孑然一身,没有什么值得你如此不遗余力巧取豪夺的东西。你总得图点什么吧?

冯小刚将之解释成了单纯的崇拜:我真的是什么都不为,就为喜欢,一吐为快。

遇到王朔不领情,冯小刚在自传中写过他的强硬回应:“实话告诉你吧,你也就那么回事,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独创了一种文风吗?不就是别人写本书卖几万册你写一本书能卖一两百万册吗?”“就算你是海明威又怎么了?你也不能工作起来就不注意休息!你以为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吗?我告诉你,不是!他是人民的!”

多年后王朔回忆道:“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对待一个没有歹意的小迷弟,他算是接纳了冯小刚。

机会很快送到了冯小刚的面前。1989年冬天,王朔给还是美工的冯小刚打来电话,推荐他一起编写《编辑部的故事》。冯小刚有些发怵,怕自己不够格,但王朔对他说自己已经喝郑晓龙打过商量了。

有传闻,王朔是这样和郑晓龙商量的:如果不让冯小刚一起参与,我也退出。王朔把自己的迷弟当成真兄弟。

1994年的《永失我爱》,改编自王朔的小说。除了美工和编剧,冯小刚还是导演。在王朔的羽翼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导演首秀,女主角是自己结实的新欢徐帆。经王朔引荐,和郑晓龙合导了《北京人在纽约》,冯小刚在影视圈开始小有名气。

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谁才是京圈真正的关键人物?

冯小刚和王朔

冯小刚在王朔的精神食粮和关系网里茁壮成长。大树底下好乘凉也易招风。

正在筹拍《过着狼狈不堪生活》的冯小刚接到了北影厂长韩三平的通知:剧本描写的三人关系是婚外恋、第三者插足、通奸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一向为社会所不齿,若非大加挞伐,剧本将难以成立。为此,建议北影另选拍摄选题,或者进行根本性改写,否则,即使摄制完成,电影局也将难以通过。一同被毙的还有王朔指导的《我是你爸爸》。

他与王朔成立的“好梦”公司共拍了5部半电影,除了《一地鸡毛》、《永失我爱》、《情殇》有幸面世,其余全部胎死腹中。

王朔的名字不再是票房和口碑的通行证。国内掀起了反王朔风潮,香饽饽成了行业毒药。

王朔讲义气,给冯小刚留下“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后,去了加利福利亚暂避风头。

冯小刚被北斗星带进了电影圈,却还没站稳脚跟。人们眼中,他只是王朔的身边人。

04

独立的姜文完成了导演的“成人礼”。《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他被外界赞以天才。

邀请王朔改编不成,姜文开始自己写《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本。一张桌子,一张床,一扇小窗户,一间6平米的小屋,姜文开始写了。

“偶尔打开窗户望窗外,我恍惚觉得这个小窗户的外面世界是陌生的,不现实的,这纸上的世界是现实的,是可触摸的,是有气味的,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回到了70年代,恍如隔世的感觉。”

写作时的虚幻也在他的电影体现出来。童年马小军向天空仍书包,迟迟没有掉落。神来之笔,开始了马小军的青春幻梦。

葛优在实力派的路上越走越远。

1994年,他在《活着》中饰演了富贵一角,这个人物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从失去儿女到回归平静,葛优演活了,拿下了中国演员的第一座戛纳影帝。

和他合作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评价他是“中国最绝的男演员”。

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谁才是京圈真正的关键人物?

《霸王别姬》完成了中国电影的极致绽放。程蝶衣、段小楼、袁四爷依然牵动着影迷的神经。陈凯歌回顾当年,有初心才是少年。对艺术的初心曾造就了陈凯歌的电影盛世。

30岁,他从北电导演系毕业。1984年,陈凯歌带着他的处女作《黄土地》喊出那一代人被压抑的民族思考。7年后,在太原学画画的贾樟柯看到这部电影,10分钟后被感动落泪,决定当导演。

初出茅庐的陈凯歌,满脑子都是对艺术的追求。他喜欢“一无所有”这四个字,因一无所有无所顾忌,因一无所有而敢于直言。

在这份勇气和执着中,他接着拍出了《孩子王》、《大阅兵》,到《霸王别姬》时,大师的光环正式加冕。

冯小刚称陈凯歌最适合呆的地方就是象牙塔,只用拍对本民族极具认识的价值的史诗,不用考虑娱乐性。

05

冯小刚选择了和陈凯歌相反的路,娱乐性是他从王朔那学来的拿手好戏。

王朔走后的一段时间,冯小刚陷入了迷茫。他住在京郊通县的别墅区,房地产正处低潮,那一带只有五六户人家,显得冷清。他最常做的事,是站在二楼阳台,望繁华京城。落寞和不甘涌上心头。这段时间不长,中国的电影市场为他留了一席之地。

1997年,春天的故事传遍全国。冯小刚的春天也来了。

北影厂厂长韩三明找到冯小刚,想要打造一部贺岁片,冯小刚再一次把目光放到了王朔身上。他改编了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俗人》,鉴于反王朔的风潮未过,原著没有署上王朔的名字。王朔表面上不在意地答应了,心理却逐渐反感冯小刚的做事风格。

王朔回国后,冯小刚托人送去5万块,被他扔了。

王朔的举动不会对那年的冯小刚有太大影响。那一年,冯小刚尝到万众瞩目的滋味。《甲方乙方》的年底上映,好评如潮。这部电影拿下了1998年的票房冠军,并确定了贺岁片的概念。此后连续几年,冯小刚成了贺岁片专业户。

当张艺谋、姜文、陈凯歌正用文艺片俯瞰中国群众时,冯小刚和葛优的组合已经和群众打成一片了。

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谁才是京圈真正的关键人物?

《不见不散》、《大腕》、《手机》、《非诚勿扰》叫好又叫座,冯小刚黑色幽默的风格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渐重。在功名和时间中,王朔身边人的角色在他身上逐渐淡去。

冯小刚走上了人生的上坡路,跻身名导行列。他有了更多的资源,也还记着老朋友。

也许是《非诚勿扰》里葛优的台词打动了王朔:“钱对我来说不算事,就是缺朋友,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单。”《非诚勿扰2》的编剧名单上出现了王朔的名字。

不过,他们的组合不再是关众的期待了。对于冯小刚来说,除却北斗星,他的夜空已是繁星闪烁。

进入新世纪,有才华的大师纷纷转战商业市场。陈凯歌推出了魔幻古装《无极》;最满意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被观众打入冷窖后,姜文推了民国三部曲第一部《让子弹飞》。结果呈现出天地之差。《无极》让陈凯歌的英明尽毁;归来的姜文用《让子弹飞》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站着把钱挣了,赢得满堂彩。

商业浪潮下,冯小刚的电影主题却逐走向深刻严肃。

《1942》、《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将京味幽默放在一边,开始触及民族的伤疤。多年来的观众缘为这些电影带来不俗的票房。《芳华》作为冯小刚向青春致敬的文艺片,打破国内文艺片记录。似乎没有他不能驾驭的体裁。

06

人设时代,毁掉一个名人只在顷刻间。 《手机2》就是一根这样的导火索。

15年前的《手机》曾给崔永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冯小刚以拍一个主持人为由请教了崔永元许多问题,葛优扮演的出轨男严守一是电视节目《有一说一》的主持人。电影上映后,因严守一和崔永元在细节上太过相似,观众将他们划上了等号。那段时间,崔永元正在和抑郁症抗争。

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谁才是京圈真正的关键人物?

在同事眼中温和的他,面对一个记者提问:你会对你的妻子负责吗?他爆了粗口:我×你大爷。日后接受访谈,他说《手机》事件对他是决定性的。

当冯小刚和范冰冰在微博上宣传《手机2》时,崔永元的伤疤在隐隐作痛。冯小刚的“十问崔永元”彻底把自己问崩了,网友站到了崔永元这边,连同他与王朔的往事一起,成为网友调侃对象。

这是冯小刚多年前自己种下的苦果。上一次让崔永元吃了,这次轮到自己身上了。

与冯小刚的诸多江湖过节不同,陈凯歌的损耗来自观众对他的期待。

“《霸王别姬》之后再无名作”是影迷对他的哀叹。《道士下山》和《妖猫传》能看到陈凯歌的高标准和追求,但却不再能引起影迷的共鸣,大师的背影似乎在逐渐远去。

面对这些提问,他做过回应:“今天的陈凯歌,所思所想和很多年以前拍《霸王别姬》的时候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觉得不具有可比性。甚至对于《无极》,他仍坚信“一时的不理解不等于永远的不理解。”

时间会回答一切。京圈往事如烟,咸的淡的都留在了过去,作品为作纪念。

《甲方乙方》的旁白依然清晰: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部分参考文献:

《我把青春献给你》 冯小刚

《一部电影的诞生》 姜文

《叶京:冯小刚完全是靠王朔托起来》 徐宗 金羊网-羊城晚报

《陈凯歌:我喜欢“一无所有”》 刘阳电影笔记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