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来源:牛科技
被初创公司们绊倒的软银,正试图通过投资科技股重树威信。
据外媒报道,软银公司在8月17日向监管机构提交了一份文件,文件中提到,软银最近已经持有约12亿美元的亚马逊股份,同时文件还显示,软银目前已持有Netflix、特斯拉、微软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明星科技股。
此前,软银CEO孙正义宣布了成立新投资管理子公司的消息。据媒体报道称,软银目前已经花掉了将近100亿美元来实行新的流动股投资,而这些钱多半来源于软银此前出售的资产。如此迅猛的战略转换,让人难以想象软银前不久还陷在数百亿美元的亏损泥潭里。
收益同比下滑365%,软银靠变卖资产回血
整个2019-2020财年,软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今年5月18日,软银公布了其在2019财年的财务报告。除了软银本体的营收情况外,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软银一年中投资业绩的大幅下滑。
财报显示,截止2019-2020财年末(2020年3月31日),其旗下愿景基金共持有88项投资,总投资成本达到750亿美元,若去掉愿景基金已退出的项目,其投资资产公允价值仅为696亿美元,缩水比例达到7.2%。
此外,软银的投资收益也远不如以往。2020财年期间,愿景基金以及其他软银所管理的基金投资亏损额达到了1.8万亿日元(约为170亿美元),再加上运营费用的大幅增加,导致基金的收益同比巨幅下滑365%。其中,在共享办公公司WeWork和卫星网络运营商OneWeb身上的损失,无疑是孙正义心中永远的痛。
曾经,孙正义相当看好WeWork和OneWeb这两头独角兽。据媒体报道,软银在2016年-2019年间先后向OneWeb注资20亿美元,在WeWork身上则下注超过100亿美元。
不过,“身经百战”的孙正义头一回看走了眼。由于招股书中的一系列漏洞,WeWork最终放弃上市,其估值随即从470亿美元暴跌至80亿。此外,OneWeb也因疫情和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宣告破产,孙正义的上百亿美元转眼间就打了水漂。
“投资战术上,我已经开始后悔了。”财报发布后,孙正义对媒体表示。
尽管遭遇了挫折,但孙正义并未放弃。依靠着旗下大笔资产的售出,软银成功给自己回了不少血。今年3月份,软银宣布了高达4.5万亿日元的资产售出计划,这项计划包含了出售软银移动通信,以及软银持有的T-Moble和阿里巴巴的股份。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了仍悬而未决的ARM出售计划。
无论如何,软银总算是从泥潭中爬了出来。软银在11日公布的2020-2021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表示,其净利润达到了1.2亿日元(约合119亿美元),创下历年来的收入新高。
美股局势迷雾重重,软银的收获最终会化为泡沫吗?
亏损问题已得到解决的当下,软银该如何在科技股上走出一条新路,才是孙正义最需要担心的。如今被科技股拽住的纳斯达克指数,正如疯牛一般向前猛冲。
据媒体报道,8月18日凌晨(美国东部时间周一),纳斯达克指数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同时标普500指数也同步攀升,一度接近历史最高纪录。截止美股收盘,纳指报11129.73点,涨1%,标普500报3381.99点,涨0.27%。
其中,科技股无疑是纳指涨幅的领跑者。截至收盘,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涨0.68%,亚马逊涨1.09%,微软涨0.66%,推特涨0.18%,最亮眼的特斯拉在一天之内大涨11.2%,股价飙升至1835.64美元/股。
虽说科技股走势极为强劲,但过高的纳斯达克指数也引起了一些投资界大佬们的担忧,“巨鳄”索罗斯就曾坦言,他不看好当今的美股市场。“美股市场已经充满泡沫,我不会参与。”
人称股神的巴菲特,也在前段时间大规模清仓航空股,减持金融股。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同时还建仓巴里克黄金,买入2090万股,总价值约5.6亿美元。此前,巴菲特经常提到的“巴菲特指数”(美股市值占GDP比率)已经飙升至170%,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美股的牛市走势仅仅只是泡沫化的体现,并没有得到经济层面的实际支撑,美股若要保持良好发展,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不可或缺。但在如今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政策“难产”的情况下,美股的未来还是未知数。
当然,也有分析人士表示,科技股并不会像二十年前的“网络泡沫”那般彻底崩盘,理由是如今的科技股十分稳定。“以亚马逊、谷歌、苹果和Facebook为例,这些巨头的营收能力即使遭遇疫情的冲击也不动分毫,手中有盈利又有现金,比二十年前完全没有盈利的众多科技股好了太多。”
Wedbush Securities首席科技策略师布拉德·加斯特沃斯(Brad Gastwirth)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他认可科技股表现出的实力。“看看现实中的这些科技新产物,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数年内都未曾经历过的浪潮。这为科技公司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发展环境,也是我看涨科技股的原因之一。”
加斯特沃斯还表示,软银向科技股的进军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风险重重,而且软银未来可能会开始更多的股票投资。“如果软银真的买入‘最终赢家’,他们的回报将远远超过对更广泛市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