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的阶层跃迁实验

红米是小米手机销量的基本盘,但红米卖的越多,小米“廉价货”的刻板印象就越根深蒂固。目前小米和红米的切割还不够彻底,红米的扩张会对小米高端化形成掣肘。

投稿来源:华尔街科技眼

正如创始人雷军所言,2020年对小米公司来说极不平凡——这一年小米手机出货量重回全球前三,股价也重回两年前的发行价。

除此之外,2020年也是小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雷军称,“2020年是小米品牌高端化的元年,我们的手机第一次达到了6999的价格,受到了米粉的欢迎,高端化首战告捷”。

在年终岁尾,小米趁势而上,推出了年度压轴之作小米11。小米试图摘掉高性价比的标签,借新机强化“科技立业”的形象,进而实现品牌进阶。

对于这一战略构想,业内评论不一。支持者认为,小米重构了手机行业格局,终结了山寨机横行的局面。小米成立十年,打通了产业链和生态链,纵向的合作和横向的协同能力逐步提升,已经可以不再靠价格换市场。但也有声音认为,小米用十年的时间仅仅完成了生存挑战。跻身高端市场是下一个十年的目标,无法一蹴而就。

对于小米公司,《华尔街科技眼》分别从品牌、人才体系、受众三个方面分析,输出三个核心观点:

1、小米已经被贴上高性价比的标签。通过技术立业,强化科技形象,进而实现品牌阶层的的跃迁,需要时间。

2、红米手机是小米手机的基本盘,但红米越畅销,小米越无法摆脱“低端货”的刻板印象,小米和红米需要做拆分。

3、为了推进小米的高端化,雷军加大了外援的引入力度,比如手机营销大师杨柘等。但此类人才更适合为成熟的高端品牌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对小米来说,当务之急是引入高端品牌市场的破局者。之前引入的人才与小米的发展阶段不匹配,雷军需要重新排兵布阵。

4、米粉大多是对手机性能有追求,又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小米的高端产品可能市场接受度并不高,米粉有流失的风险。

技术立品牌需再战十年

经过5年的努力,2020年小米手机销量重回全球前三,雷军和整个小米都为之振奋。但对小米公司技术实力的质疑不绝于耳——小米靠低价抢夺市场,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品牌的好感度也是靠创业初期的饥饿营销换来的。

小米在努力消除杂音,塑造一个科技公司的形象,和以往发布会开门见山就机论机不同,雷军多了一些铺垫。他先是向观众介绍了小米的基础设施,最为代表性的就是小米智能工厂,按照雷军的说法,除了贴片机,其他都是小米或小米投资工厂自研的。之后,他又进行了常规操作,也就是通过大品牌(夏普、高通)做背书,提升手机的高科技形象。

这样的话术设计给了外界一种感觉:小米成立10年之后,在技术上有了一定的积累。

雷军所言不虚,在实际战略层面,小米确实也在提升技术储备。2020年年初,小米建立了智能工厂。雷军称这是小米的实验工厂,不仅是年产百万台超高端手机的“黑灯工厂”,还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预演的“大型实验室”。

从研发投入层面来看,小米对技术的投入大幅攀升。按照雷军的说法,小米2020年的研发投入预算超过100亿元,按2019年营收额来粗略计算,研发占比近5%。时间倒回到2017年,小米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之时,公司研发开支仅为31.5亿元,仅占年收入的2.7%,比例与联想同期相当,低于苹果的5%。与百度和阿里10%以上的投入相比,更是有差距。

这一切投入是必需的,2015年小米首次冲击高端市场折戟,让雷军明白技术实力是小米通向高端市场的必经之路,事关小米的生死存亡。

2015年小米发布Note系列手机,分为标配版和顶配版两款,这是小米首次冲击3000元档位,目的是在高端市场立足。但采用的高通骁龙801处理器散热不佳,当时手机圈最流行的指纹识别技术Note1也不具备。当时,在iPhone 6的光环下,小米Note黯然失色。小米首次冲击高端市场宣告失败。在五年之后,小米高端市场二进宫,但仍然不可急功近利。

和技术沉淀一样,小米的品牌阶层跃迁也相当不容易。不过就目前来看,小米离高端手机品牌仍然有很远的距离。品牌的沉淀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过程。以汽车行业为例,品牌建设意识相对超前的韩国人,用了50年的时间,将韩系汽车销量打进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车品牌形象依然处于底层,可见时间的重要性。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红米,红笔是小米手机销量的基本盘,但红米卖的越多,小米“廉价货”的刻板印象就越根深蒂固。2019年年初,红米品牌被剥离出来独立发展,主打中低端市场。但从外界看来,这样的切割还不够彻底,红米的扩张会对小米高端化形成掣肘。

小米缺少高端市场的破局者

除了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也相当关键。在创业之初,雷军就希望吸纳有创业精神的人加盟。从创业之初开始,雷军凭借当时的知名度和求贤若渴的虔诚之心从国际知名企业吸引了以小米创始人林斌为代表的一票优秀人才。

2020年小米的人才引进计划也是备受关注。曾担任金立总裁的卢伟冰、联想手机前高管常程、前小辣椒创始人王晓雁、原暴风 TV CEO 刘耀平,以及在多家知名手机公司担任市场营销高管的杨柘均先后加盟小米。

以上提到的新进加盟小米的高管共同的特点是,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但坐视前东家业务惨败却无计可施。他们和创业者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类似,要么是身怀绝技,要么是走投无路。

这样看,和其他头部的手机厂商相比,小米保持相对开放的人才体系,雷军原意给外来职业经理人更多的机会。华为、OPPO、vivo 三家都更倾向于内部培养和选拔高管。

尽管大手笔招贤纳士,但小米似乎还未找到高端化所需要的合适人选。为了冲击高端市场,小米引入手机圈知名的营销大师杨柘,这也是塑造高端品牌形象的积极尝试。

杨柘服务过多家手机品牌,凭借其营销功力,华为和三星手机品牌得以锦上添花;但在魅族、TCL等非主流品牌,杨柘发挥不佳,黯然离去。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称,杨柘从小米离职,坊间传闻称,杨柘的表现未达到雷军的预期。

实际上,雷军需要的高端化人才并非杨柘。从杨柘的从业经历来看,他适合为华为、三星等本身在高端市场有积累的品牌制定营销策略、画龙点睛。但杨柘并不擅长为中低端品牌拓荒。

此外,小米公司内部人士告诉《华尔街科技眼》,雷军大手笔吸纳手机圈内知名人士做联创高管,但具体的战略执行层面并未注入足够的新鲜血液。比如市场部的负责人还是创业初期的团队。也就是说雷军吸纳知名高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品牌宣传和曝光的考虑,实际上人才体系的内核尚需强化建设。

米粉会买高端机吗?

说到最后的重中之重,是“米粉”。小米有着非常扎实的粉丝基础,2013年小米开始推出红米之后,更是俘获了不少年轻用户。据极光大数据,66.8%的小米用户为男性,约一半用户不到30岁。小米高端化后,米粉会不会成为品牌的追随者,答案并不那么肯定。

小米尤其是红米的用户一方面对手机功能有要求,但对对价格又极其敏感。所以追随小米高端产品的米粉会大打折扣,这就意味着小米要切割其他高端品牌的用户。

国内高端手机消费人群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华为主导的商务人群,另一类是苹果的“果粉”群体,果粉相对固定,小米的主要竞争目标就是华为。

但就不少行业观察人士提出的“小米的高端化之路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窗口”的说法,《华尔街科技眼》认为,性价比的理念在用户心目中已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转变。但高端化并没有绝对的时间窗口,2008年7月,苹果的手机在全球22个国家及地区率先发售iPhone,正是这一部手机,彻底改变了移动终端设备的格局,引领了触屏设备的大爆发。比起黑莓等品牌,苹果也属于后来者。所以,消费电子产品高端化没有绝对的时间窗口。对于小米而言,高端市场的机会是存在的。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雷军:小米智能工厂第二期预计明年年底开始投入生产
OPPO Pad一点火,难燎IoT整片原
国产手机高端化后遗症:子品牌纷纷“吃鸡”
高端机能帮小米杀进万亿市值俱乐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