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如果不是概念炒作或真能突破天花板

报道称,小米已经确定造车战略,将有雷军亲自带队。但几小时之后小米集团回应称:“等等看看,暂时没有”。小米造车消息真假难辨,喜欢追逐风口雷军肯定不甘心错失新能源汽车这个风口。

投稿来源:睿财经

2月19日,《晚点LatePost》报道称,小米已经确定造车战略,将有雷军亲自带队。但几小时之后小米集团回应称:“等等看看,暂时没有”。

小米股票受到“造车”事件影响,股票出现大涨最大涨幅一度超过12%,稍后有所回落,最终收涨6.42%,报30.65港元,公司市值达到7722亿港元。

小米造车消息真假难说,喜欢追逐风口的雷军肯定不甘心错失新能源汽车这个风口。早在2012年雷军就参观过设立在硅谷的特斯拉工厂,并在2013年多次拜访马斯克。同时,雷军在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上多次出现,完成对未来企业、小鹏汽车的融资。

企查查数据显示,当前小米关联公司拥有的与车辆相关的专利共有134件,且小米多家关联公司均将汽车零配件作为经营范围登记。多个迹象表明小米造车可能性非常大。

造车风口正式到来

马斯克推出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变革的推动者、引领者,那么中国造车新势力就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践者。在新能源发展变革中参与其中,随着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为热度最高的投资行业之一。

除了大家熟知的造车新势力外,众多科技巨头都传出造车消息。百度与吉利联手造车,上汽联合阿里打造智己汽车,苹果造车的消息已经不是新闻,华为虽然明确造车,却推出车载系统。新能源汽车有种百花齐放的感觉,各路资本和科技公司都参与其中。

在2020年资本对新能源汽车公司格外青睐,特斯拉在2020年市直涨幅近7倍,成为全球市直最高的汽车公司。蔚来汽车在2020年市直涨幅高达14倍,超越多家传统汽车公司市直。同样在美国上市的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达300%;五菱汽车在港股过去一年涨幅更是超1000%,比亚迪港股同期涨幅也近40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汽车总销量的5%左右,距离成为市场主流仍然遥远。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战略定位已经明确,并提供补贴和免购置税等优惠政策。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时间规划更为详细。

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最为关注的下一个市场。

小米造车或突破天花板

小米造车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已经停滞不前,增量已触及天花板。据数据显示,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2020年全年出货量仅为3.08亿。消费者更换手机时间也在变长,从12个月更换一部手机变为19个月更换一次。

任何已经智能手机公司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从整个市场和资本运作分析,智能、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当下最适合成为公司增长的风口之一。同时,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巨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1.75%,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3年超过100万辆销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

再加上小米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小米MIUI系统月活用户已达3.68亿,同时小米资金较为充足。因此造车对于小米来说并不是困难,关键问题是小米对准的是什么消费人群。

从现在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看来,高端和低端产品成为主要的销售产品,特斯拉、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高端品牌销量不错,五菱等低端入门车型销量异军突起。最尴尬的就是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低于预期。因此小米肯定会避开这个区间,再者小米一直想成为高端品牌,造车再做10万以下的低端汽车将与小米发展方向向背。

造车容易,造好车难

汽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汽车行业从设计研发到生产有一条完成的产业链,因此汽车的生产制造工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造车成为已经比较容易的事情。

造车容易,但造好车确实非常难。一辆车有上万个零件配合,并且汽车使用年限较长。造车新势力造车技术让人担忧。前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告了理想汽车的召回信息,宣布自即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19年11月14日至2020年6月1日的共计10469辆理想ONE电动汽车。

2020年10月5日,福建一辆威马EX5新能源出租车停靠时起火,车辆已经完全烧毁。同年10月13日,同样有一辆威马EX5出租车在充电时起火。10月中旬,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出现大范围断网情况,据车主反映,他们在行驶过程中时,发现车机显示无法联网,在线语音、导航信息、智能语音系统纷纷失效。

小鹏汽车、威马汽车、蔚来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事故不断出现,难免会对造车新势力的产品质量提出质疑。这也给或踏上造车之路的小米敲响警钟。

造车对小米来说并不难,要想做出销量、口碑双丰收的新能源汽车还需要雷军下一番功夫,小米能够将手机销售模式复制到汽车销售上,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跨界造车
相关阅读
新能源车企为何转战VC?
小米造车是自毁长城吗?
小米造车的喧嚣背后:我们需要反思什么?
手机厂商相继入局,造车浪潮背后的科技“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