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见财经
电影,既是艺术,也是商业。
著名演员曾志伟曾经说过,电影做到最后一定是亏钱的,因为电影是上上下下,是赌博。
电影的黄金时代里,我们要坚守的是对艺术的执着。在流量明星大火的年代,即便电影质量一般,制片方仍能通过流量明星力挽狂澜,《小时代》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所热爱的,最终也可能被我们毁灭。同一部电影,总有一些人会因为对于偶像的热爱而癫狂,也有人会因为内心对流量明星的抵触而厌恶。
但电影最终都会回归艺术本身,这是归宿,也是评判标准。
2015年,昔日的电影一哥华谊兄弟开启了一场开辟先河的大并购。在IP盛行之下,绑定流量明星,绑定著名导演,对于影视制作公司来说是一个策略,也是业绩的充分保证。
当时,王中军有充分的理由,他说:“我买冯小刚16至17部电影,只有《1942》从账面是亏损的,剩下的都是盈利的。”
但是王中军没想到,正是因为这两笔看起来无比正确的交易,将华谊拖入了“深渊”,也给电影行业开了一个坏头。
东阳拉美收购的成功,让市场看到了资本的力量,股价的上涨给了王中军更多的底气,于是又有了后来的东阳浩瀚的收购。
紧接着,其他影视公司开始有样学样,唐德影视也拟收购无锡爱美神,暴风也拟收购吴奇隆的稻草熊影业,不过后来的交易均被监管叫停。
资本催熟的产业,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买单的总是那些中小投资者。
原以为绑定了冯小刚和一批影视明星能让华谊冲击千亿市值,但风云突变的市场给华谊狠狠地上了一课,两笔收购给公司造成巨大的商誉,连年巨额的亏损不仅让中国电影公司的座次发生了改变,也把华谊兄弟逼到了墙角。
2019年,收藏家王中军开始卖藏品拯救公司。他说:“只要公司安全,我可以卖掉一切。”
王中军还曾透露,2018年嘉德拍卖的夜场一半都是拍他的画。
在吃亏中成长,这是人类特有的品质,电影投资方是,观众更是。从2018年开始,流量明星由电影的“救心丸”变成了电影的“毒药”,为好作品买单是观众的选择,那些曾经火热的电影明星,终究成了资本的“弃儿”。
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2020年,一场疫情席卷了全球,电影行业首当其冲成为了最悲催的行业。2020年的春节档颗粒无收,电影院被迫关闭,抢先上架的作品几乎血本无归,最终只有徐峥的《囧妈》以6.3亿的价格卖给了字节跳动,实现了盈利,代价是被20多家电影公司联合“封杀”。
当时,所有的电影公司以及演员都以为,冬天是短暂的,春天一定会提早到来。但是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疫情一持续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影视制作公司自顾不暇,从暴雷到“披星戴帽”,再到控股权丢失,徐峥反倒成了最幸运的人。直到今天,没有人关心徐峥卖《囧妈》的行为究竟给行业造成了什么影响,也没人关注徐峥到底有没有被联合封杀。
一代旧人换新人,流量明星“消失”之后,题材电影登上舞台。多年电影行业逻辑悄然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流量的密码成了观众的口碑。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出结束后,演员于和伟发文称,就冲冬奥这个开幕式,也要走进电影院去支持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观众也表示,要给张艺谋“补张电影票”。
此前,在参加直播宣传时张艺谋也曾恳请全国影院不要给《狙击手》只安排“三更半夜”的场次。
有人曾批评道,年轻导演首先应该要的是艺术,而不是商业。
电影《四海》则给韩寒上了深刻的一课。上映14天,韩氏电影大同小异的风格,人和车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节、豆瓣5.5的评分、5.2亿的票房。
好像韩寒这次也要跌落“神坛”。
不再为导演买单、不再为演员买单,只为好故事买单。这几年因为形式单一,缺乏新意而告别荧幕的导演、演员并不在少数,这是观众这几年用真金白银做出的选择题,也是电影唯一的答案。
导演宁浩曾经说过:“我时刻感到被时代追赶的焦虑,需要拼命自新,自新的又特别没有底气。就像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一辈子就在拍一只大狼狗撵着一个人跑。”
王健林曾经谈电影的时候也说过:“软实力才能征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