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道商学苑 江南游子
01 既已争过,再无不甘、不舍?
9月10日,是张勇卸任阿里董事会主席与CEO的日子。由蔡崇信接任阿里董事会主席,吴泳铭出任CEO,这些都是6月初既定好的事。
但事临头,阿里还是炸了锅。原因是这一天张勇还卸任了阿里云的一切职务,将它们统统交给了吴泳铭。
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互联网圈。3个月前,张勇还在内部信中明确表示,云智能集团处在分拆的最关键时刻,自己会全身心投入,这也被认为是张勇卸任集团职务的重要原因。
但最终,张勇还是离开了阿里云。2022年12月29日,出任阿里云总裁;今年3月28日,自认阿里云一号首长;再到9月10日卸去所有......
满打满算,张勇在阿里云的日子只有250天。在这段时间,张勇的绝大部分精力还要放在集团,尤其是在3月至今持续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
不少人更是认为,“2022年底张勇接替张建锋就是一次过度,毕竟张勇不懂技术。”“阿里云只是没有更好的总裁人选,又陷入增长瓶颈,急需更大的领导站台呐喊、调动资源。”
但他们或许错了。自始至终,张勇就没把自己视作阿里云的一个过客,他为此倾注了太多。
2021年7月,张勇便明确表示,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面向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除去传统的电商板块,阿里云代表着阿里的未来。
即便2022年,阿里云在激变的国内外环境中放缓增速,又因宕机事件深陷泥淖,张勇也没有减少对云的关注与投入,甚至最终不惜亲自下场。
此后,先是3月的组织变革中,张勇主动担任了阿里云一号位;接着在6月阿里宣布张勇9月卸任董事会主席兼CEO一职时,也明确释放出张勇专职任阿里云董事长兼CEO的消息。
在大模型火爆后,张勇开始有计划的为阿里云注入大模型的力量。在云峰会上,张勇亲自发布了“通义千问”大模型,并宣布阿里云要通过大模型寻找增量空间,未来20年阿里云全面押注大模型。除了这些台前故事,张勇私下也对阿里云倾注了不少个人感情。
须知,阿里最初做云的动因之一,就是要解决双十一交易数据峰值过高的问题。一手打造了双十一购物狂欢的张勇,感触最深。
张勇也曾透漏,自己担任CEO与马云搭档的那段日子,最轻松、最有成就感。对专注做事的张勇来说,全面执掌阿里的人事、业务、文化,是一个比较伤脑的事情,专注阿里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私下谈阿里云时,张勇也曾坦言,“自己就是想做一个作品”。在张勇心中,阿里云究竟会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能感受到他对阿里云的倾注与投入。
从现实角度,阿里云也确实是张勇一个不错的退路与出路。尽管势头放缓,但阿里云依然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云服务商。经过14年的技术积累,阿里云在自研技术、低代码服务以及大模型领域依然有较大的进攻优势,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但随着张勇卸任阿里云,这一切都戛然而止了。我们无法探究张勇是否怀有某种“不甘与不舍”,但至少张勇已经“争”过了! 而所有这些都不再重要,就商业叙事本身,最重要的是阿里要驶向何方。
02 老将回归,阿里焕新
张勇的正式卸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不仅仅是指张勇的个人舞台,更多意味着阿里旧时代的结束。
对于这场24年未有的惊天剧变,阿里从不否认,甚至是自贴标签,承认、拥抱这一变化。在轰轰烈烈的业务分拆背后,还有一股潜在的巨大人事变动。阿里的老人们,又杀回来了!许多早已隐居幕后或退居二线的阿里投资人,又重新回到台前,直接担任各业务集团的董事、一二把手。
阿里六大业务集团的30个董事席位被19人占据,其中18人为阿里合伙人,包括新晋的蒋凡与万霖。
除去蒋凡、万霖,剩余16名合伙人中只有俞永福、郑俊芳、吴泽明、闻佳、朱顺炎是2015年之后入选的,其他11人早在阿里上市之前便获得了合伙人资格。
这其中既有我们熟知但逐渐淡出实际业务的蔡崇信、彭蕾等,也有我们并不算熟悉的吴泳铭、王坚、蒋方.......无论是哪一个,都是跟随马云一起打天下的元老重臣。
很多人戏称,这是一次阿里“元老院的复辟”。
即便玩笑,这种想法还是过于幼稚与肤浅了。合伙人是阿里集团的精神领袖,这些人的复出是阿里新战略的需要。阿里始于3月份的这场人事调整,着力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让合适的人坐到合适的位子上。之前蚂蚁曾有过让金融归金融,让流量归流量,如今阿里正让人事归人事。
比如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重回到阿里云舞台中央。再如,具备全球战略眼光的蔡崇信担任了菜鸟董事长,而2014年入职菜鸟、具备全球物流操盘能力的万霖,不仅升为合伙人,还是菜鸟的董事与CEO;所有这些都瞄准了菜鸟的国际化。
而在国际电商业务领域表现不俗的蒋凡,也晋升为合伙人,并继续执掌国际数字商业;2021年底晋升为淘天掌门人的戴珊,则继续出任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的董事兼CEO。此前,张勇一直期望阿里组织变“敏捷”,如今伴随阿里业务分拆、一众合伙人归位,阿里正在变得专业而简单。而这也直接决定了,张勇没有了合适的位子。
阿里老合伙人正带领阿里走上一条新路子。阿里在变老,阿里更在焕新!
03 新技术变量,全球化市场增量
解决了顶层人才的专业对口问题,接下来阿里要依靠这些合伙老人制定新战略。
9月12号,刚刚上任3天的阿里巴巴新任CEO吴泳铭,发出了第一封全员信。
“时代在变,阿里必须变!时代在进步,阿里更必须进步!”吴泳铭用两个大大的感叹句展现了阿里求变的决心后,宣布了阿里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AI驱动。
在新战略指引下,阿里未来将对三类业务加大战略投入:一是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二是AI驱动的科技业务;三是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言简意赅、一目了然是大家对新战略的评价。技术、投资、全球化市场是新战略的关键词,技术是关键中的关键:阿里要以技术作为业务与投资的标尺,加速全球化进程。
此时再看当选阿里董事会主席的蔡崇信与CEO吴泳铭,更显阿里合伙人的老谋深算。
1996年加入阿里(最初应聘马云创办的中国黄页)的吴泳铭,学的就是计算机。在1999年马云创办阿里后的近10年,吴泳铭一直是阿里落地技术应用的第一人。
从阿里的第一任技术总监干起,吴泳铭先后担任了阿里巴巴B2B平台、淘宝、支付宝的首席技术官。
此后10余年,吴泳铭开始从技术向管理、投资转变。他不仅一手创办了手机淘宝、阿里妈妈,还创办了元璟资本,并主导投资了涂鸦科技、理想汽车、高德地图等核心项目,如今高德已经是阿里本地生活的核心入口。
此外,吴泳铭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他还是马云的特别助理,能在关键时刻影响马云。懂技术、会用技术,擅长基于技术的前瞻性投资,这些与阿里新战略不谋而合的标签,让他成了阿里当下最合适的掌舵人。而更具全球视野,具备丰富国际投资经验的董事会主席蔡崇信,也成了吴泳铭最好的搭档。
尽管配备了最合适的人,确定了清晰的战略蓝图,但阿里新掌舵人身上的担子并不轻。
正如吴泳铭所言,“传统互联网模式严重同质化已走向存量竞争”。这直接导致了互联网大厂的内卷与内耗,并让几乎所有大厂丧失了动力引擎。
以阿里具体板块为例,尽管淘天依然是国内交易量最大、用户最多的电商平台,但它正面临拼多多、抖音等新电商的挑战。阿里云依然占据国内云业务C位,但动力不足,增速放缓。近年,国际商业板块也在面临诸如shine、temu等新对手的冲击。而独立起飞的菜鸟,则要面临京东物流等平台的全面围杀。
阿里只能依靠技术这个最大的变量,去谋求海外这个最大的市场增量。
04 一别两宽,各自为战
如果你是一名阿里的老人,或者是像我们这样的行业观察者,便会发现如今阿里的困境与20年前创业有着某种相似:
同样是这批合伙人掌舵,同样要抓住新一轮的技术浪潮(20年前是互联网,20年后是AI智能),同样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20年前是一穷二白的创业,如今是存量时代的二次创业)......
从技术层面看,吴泳铭在应聘中国黄页时,想要解决的便是如何便捷上网获取信息的难题;而如今则是如何利用AI智能技术,解决存量信息过大、过于冗杂的选择难题。
从市场层面看,马云最初创业第一个业务就是全球化业务,当时阿里立志要做一家由中国人创办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有独特价值的公司。而如今,包括阿里云、国际电商、菜鸟等在内,阿里巨大的核心增量市场也都在海外。阿里的合伙人老兵,再次回到了20年前的创业起点。而张勇的离开,确实是在为阿里的既定的技术战略让道。
但这不是意味着张勇失败了。恰恰相反,阿里与张勇是一次相互成就。
只能说,2015年到2019年,作为CEO的张勇赶上了状态最好的自己、最好的阿里以及最好的时代;而2019年至2023年,董事长与CEO一肩挑的张勇确实承受了多方的压力:包括作为实干家对文企业化、价值观层面驾驭的吃力;新电商平台的挑战;以及存量时代AI新技术的冲击.......
张勇曾进行了启用戴珊变革淘天,亲上一线主抓阿里云,大刀阔斧的布局本地生活,只是收效不大。但这也不意味着别人就一定做的比张勇好。
史上首个“功勋阿里人”与10亿美金支持的科技基金奖励,是阿里对张勇最后的肯定与安慰。张勇、阿里一别两宽、各自为战,前者能否逍遥不得而知,但后者一定会面临短期阵痛以及长期技术变革带来的撕裂与拉扯。即便阿里合伙人全面回归,阿里这场仗依然难打。但时代大势下,阿里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用更专业带头人,更简单的组织架构,更具市场变量的技术因子,冲击更大的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