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了194家企业后,我们发现了影响企业生机的关键

秦朔和浙大管院共同解读:一本颠覆企业经营思路的白皮书。

编辑|一财商学院

在今天的中国商业场景下,消费周期和数字经济迭代的关口上,中国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多平台、跨平台,多场景、跨场景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力量愿意帮助企业解决?这种力量需要三个要素——

第一,它应该有丰富的数字化实践做支持,一财商学院核心团队曾运营管理百亿在线GMV,深度调研29个中国产业带。第二,通过学理性的归纳,对案例进行框架性的整理和梳理,这需要注入学术基因、专业基因。第三,面对多平台,持平等、中立、客观的态度给予解答,这也是第一财经20年来,在中国商业世界所保持的立场和一以贯之的价值体系。

以下为秦朔(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王小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双专副院长)、陈永捷(一财商学院教务长)对于全域DTC模式的解读。

DTC模式的效度、限度与下一步

分享人:秦朔(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1. 营销是一本永远的大书

丹尼尔·贝尔在几十年前就说过——新的趋势,就是经济逐步转向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平台展现的生活方式更生动、更鲜活、更加跟用户有粘性,那么用户基于这样的一个文化所产生的生活方式,进行的采购购买,它的效率就会更高。

菲利普·科特勒说——可能marketing这件事情一天就可以学会,但是你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够真正去掌握,因为它确实是与时俱进的一个产物。

2019年,我在北京跟科特勒先生做过一次交流,那个时候他就说过去他那个年代的很多理论方法其实都需要更新,比如说营销管理里面,过去经常会谈到广告,但当时他跟我讲,自己现在看到广告也会跳过去,所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他说,要更多地运用一些KOL,比如一款红酒可能要找很好的在红酒领域有信用的人,去品鉴、去分享,然后用这个去到达别人,才不会被“跳过”,这就是影响者营销。

科特勒还有一个观点,我觉得跟DTC,特别是第一财经、一财商学院发布的“全域DTC报告”很有关联——marketing更加依赖信息,而不是推销,所以他讲到过去竞争主要是货架,如果你进了沃尔玛这样的渠道,可以通过货架的占有就把竞争对手挤出来;但今天货架是一个无限的概念,在数字化的平台上。所以今天年轻的创业者会不走这条路,而直接获得用户信息,然后通过互联网把产品卖给自己的用户。包括现在开始用算法去形成深度的顾客洞察,变成相应的营销策略。

2. DTC的精髓是触达消费者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需求

我最早关注DTC模式,其实是美国的一个品牌allbirds,两个年轻创业者,希望去做一个鞋子。他们不是马上去想着进什么渠道,或者市场上有什么竞品,然后根据市场的竞争结构寻找一个差异化的目标,然后进入。他们想的是能不能有一些方法,在洞察阶段就去发现一个产品的概念,所以他们做市场洞察的时候,想到了一个概念叫less formal,不那么正式的概念,所以找到了澳大利亚羊毛,再加上桉树纤维,然后SKU非常少。最早在一个众筹平台上,发布了一个概念叫the wool runners,羊毛做的跑步鞋。

很多人理解DTC是用什么方法最快速到达消费者、获得消费者反馈、提炼产品概念、共创,然后到达消费者的那个东西就是他想要的。所以不用去sales,marketing的本身就是他想要的。但事实上这个心态就太急太快了。我为什么讲DTC的效度跟限度,是说这样的一种理解是非常浅表的。

但是allbirds当时推第一款产品整整有14个月,一直就是线上只有一款产品,他为什么把这个量控制得特别小?因为他要在打造第一个产品的过程中,跟用户去共创,他要特别小的批量,用户有一些反应就去改,用户想有更多SKU,是通过颜色来更新。整整花了14个月,觉得这个概念是没有问题的,非常好了,才开始真正去扩充。

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第一,在跟用户不断互动的过程中能深度把握用户需求,最终形成了在彼此交互中非常有独特性的定位。第二,形成了一批非常忠实的粉丝,这些粉丝会帮助他真正进入市场的时候,完成冷启动。

他进入中国的时候也是跟太古里合作,在中国一开始只准备开四家店,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核心问题。我认为DTC的精髓不是在于直接触达了消费者,而是真正通过触达消费者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需求。

3. 如何找到用户和满足用户需求?

怎么去找到用户跟满足用户需求呢?这就是营销的最基本的一个定义,我觉得在杰克·韦尔奇那个时代,认为是“杂货店的心态”,因为每天跟用户面对面,他怎么微笑、怎么抱怨、有什么表情,是觉得贵还是其他,都很清楚。

在一个小而美的自然主义市场经济下,杂货店可能是一个最好的DTC方法。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主要是工业化时代的市场方法,特别是宝洁最早成立的市场调查部门,到现在营销差不多就是100年历史。

但在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经济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线,在线这件事发生了。怎么理解DTC在线?我在几年前跟王坚博士交流中,他讲得特别有意思,他以前在微软工作过。

微软每一款软件上市前都要做“可用性测试”,在软件装在光盘里的时候,最常见的做法是,让普通用户进入专门的可用性实验室,大家使用同样的软件,通过装有单向玻璃的观察室、摄像、问卷等各种检测手段,记录用户的行为。有时,微软团队甚至会在用户的办公室,现场观测他在那个场景下的软件使用行为,以保证场景的真实性。最后,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找到软件设计上的缺陷,反复修改多次,产品才能发布。这是离线时代唯一可行的办法。但能观测的用户数量有限。

人们习惯上网后,微软在Office 2003软件中使用了一种技术SQM,设计人员只要事先想好需要了解什么问题,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写好代码,软件会自动通过网络把相关数据搜集好,传回微软。数据反馈变成常态化。根据一项记录,Office 2003发布以来一共搜集了13亿个使用片段,微软因此第一次知道Word2003中最常用的五个命令是粘贴、保存、复制、撤销和加粗,这五个命令加在一起占了所有命令使用量的32%。在线是DTC的前提。

以上是我对于过去的DTC的一些理解。第一财经商学院发布的《中国企业全域DTC洞察白皮书》是从全域人群洞察、数字化产品创新、全域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私域运营、智慧供应链的优化,以及全域DTC的组织演进去展开,这个组织不仅包括了员工的数字化能力提升,还包括了组织变革力等等。我认为它提供了一个经营全域化和运营数字化背景下的确定性路径。

DTC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DTC是万万不能的。它不仅仅是营销,涉及到了供应链、涉及到整个组织。我认为所有企业,特别是to c的企业,一定都应该去关注这样一份报告。

前一段跟一个服装企业交流,他们反思起来,过去这些年犯了两个很大的错误——第一个是做电商太晚了,因为他们的经销商体系很排斥电商,所以他一直到前年才在天猫上开了旗舰店,而且光是价格问题就花了很长时间去解决。这个时候,其实整个全域的概念、流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错过了线下在mall里面开店,这样的话就变成都是传统经销商的街边店,没有入驻mall,无论是流量还是品牌形象都受到很大影响。现在反思补课已经有点晚了。

4. 要防止对消费者理解的简单化和浅表化

下面我为什么要讲到一些限度,或者说能不能用很简单化的方法去理解DTC?举一个例子,野中郁次郎的一本书叫《创新的本质》做了很多企业的案例研究,他们当年讲了一个案例,就是三得利饮料,这个团队1996年成立的时候,领导为成员制定了三不规定:不要随便取名字,不要随便搞设计,不要随便确定实质内容,而是要开发运动饮料,对标市面上的两个品牌。彻底研究两大模仿品牌后,最终确定产品研发的重点:不是增加饮料的成分,而是促进人体内废物的排泄功能。

4年前的主题“生产优越的补水性、真正符合现代人口味的运动型饮料”,4年后转变为“一种值得信赖的身体均衡饮料,当你感到有些吃不消时,它能够在不注重养生、不规则的生活中保护现代人的生命”。

讲这样一个案例是说,我们可能会把理念表面化了,甚至对它庸俗化了,所以直接到达消费者只是形式,实质是能不能服务到底,能不能揭开表面的面纱,寻找真正的理念。

直接到达消费者是容易的,但让他产生好的体验并不容易。比如航空公司的积分、家电企业的券,他用一些方法直接触达我,但当用户真正需要享受服务的时候,非常的繁复。

大概三四年以前,我加入了超过十个新消费品品牌的私域群。我就想看看他们怎么做私域运营的。但我发现大部分的私域运营,全部是最后搞一个机器人,每天打折、向你买赠、促销。包括我们很多新消费的品牌,原来我对他很有好感度,我觉得很酷。但最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清货?所以to c的内容,要能做好并不容易。

其实比如说我认为喜茶做的很好,因为喜茶把一个包装盒,一个店的设计,以及公众号上的每一篇文章的展示,都当成是DTC的界面、体验,它的稳定性、一致性是非常好的。最后我退了很多私域群,但是喜茶的公众号会经常看,因为我觉得他充满了创造力。

如果说你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尽可能地去投放,找到所有的潜在的用户。如果你都没有去考虑,跟他真正触达的那个界面,要传达的到底是什么,那并不是真正的DTC。

D很容易,但是你在公域私域中究竟要表现什么,往往不一致,所以要防止对消费者理解的简单化和浅表化。要防止把DTC变成一种简单的刺激跟反应,讨论DTC,下一步要考虑到底什么是战略性的DTC还是战术型的,是深度的还是浅表化的,还是纯粹智能推荐?还是说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有优秀的产品跟服务。

我们在考虑DTC这个方法的同时,要意识到实质是重于形式的。真正的DTC的态度、敬畏感,以及真诚地要帮到消费者,为消费者创造产品和服务体验的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东西比一切形式更重要,最后才是真正的行动。

去虚向实的中国数字化品牌逻辑

分享人:王小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双专副院长)

1. 那些实现40%以上增长的快消类企业,他们做对了什么?

过去三年,尽管大家在经历疫情,这也是一个小周期。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寻找这三年来能够做到逆势40%增长的企业,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关键是他自己还不一定知道做对了什么,所以这三年我们总结了很多这样的经验。并且还在持续找这样的企业,里面很有启发。我大概总结了这几个特点,也算是阶段性的一个研究成果,跟大家分享。

第一,有高度的渠道亲和力。比方说跟中间商之间的关系,大量让利给中间渠道和自己的经销商体系。经济越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抱团,越要让利给别人,而不是把利润都拿过来,这点很关键,要大家联合起来去抗击风险。

第二,聚焦小类目去做透。很多小类目不见得是小市场,过去为什么不关心呢?过去大家觉得市场足够大要抓大的,反而留下了很多小的利基空间,这些值得深挖下去。

第三,区域化。如果在区域化和全国化两个之间选的话,我们发现做区域化的机会更大。区域化市场风险小,同时能够更好地在小类目下击穿。

第四,异业抱团。这也是区域化带来的最大好处。因为我们在一个区域内跨行业的资源是可以整合的,可以形成一种合力。

第五,要建立高度的供应链壁垒,很多人走错了一个方向,当日子难过的时候,第一考虑的是削减供应链成本。错了。一旦供应链成本削减,意味着壁垒会变小。很多利润的背后是成本,利润的提高不是靠削减成本,有时候恰恰相反。利润的提高是因为你提高了供应链成本,你愿意为供应链有更多付出,自然就能在供应链领域塑造一个很高的壁垒。

举一个例子,一个服装企业逆势40%增长,我说你为什么能做到?他跟我描述的是因为设计好,具有很多拼接元素,把很多重金属、时尚元素,通过服装面料的拼接设计出来,非常好看。我反问他,真的是因为设计做的好吗?按照我理解,服装行业这种设计没什么高科技,如果要模仿,分分钟的事情,是因为服装供应链不愿意做这种拼接面料。成本太高,吃力不讨好,没有哪个供应链愿意搞这种成衣制造。

为什么你的供应链愿意给你做呢?因为你给的代价足够高、订单量足够高,所以你能做出这批衣服来。反过头来可以想象一下,你的供应商还能接到其他订单吗?接不到,他只能为你服务。所以你们可以结成一个更紧密的同盟,路可以走得更远,很多时候能够形成壁垒是你真正让利给别人所构建的牢固合作关系。而不是整天想着别人的投入来获得自己的利润。

第六,大家今天讨论私域,私域的本质不是让你拉一个群,是让你真正能够面向自己的客户,能够把数据打通,在基础上了解他的需求。

第七,聚焦生活方式。很多是生活方式我懂,大家都在说,但是如果让你二选一,你获得业绩的拓展是聚焦于品类拓展,还是生活方式的拓展?我会更建议大家选择生活方式的拓展。很多人受过去营销理论的影响,总是希望采用一种品类拓展的思路,做了羽绒服就可以做防晒服,做了防晒服还可以做其他的品类。但是你忘了消费者要的是什么,他要的不是一个品类的整体购买,他要的是你的这种调性。

最后一点,科技赋能。任何创新如果不能建立壁垒的话,你分分钟就会丧失它。那么最大的壁垒红利一定来自于科技赋能这一块,一定要不惜代价去驱动,这是个唯一的正确答案。所以围绕这些特点,我们构筑了今天跟大家聊的问题。

2. 互联网能否打破零售车轮率?

熟悉零售的人应该知道,有一个亘古不破的铁律,叫做车轮率。以欧美为例,一开始出现的零售业态叫做杂货店,分散的夫妻老婆店;然后集中为百货公司,集中业态;百货公司发展一定程度开始延伸出加盟店和连锁店,加盟连锁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催生购物中心;一定程度以后又开始催生社区店和便利店,分散的。所以很多人说,现在中国的零售是不是又开始走向集中化模式了?

然后有人提出,互联网有没有打破这种魔咒,使得零售不再会绕着圈子走,因为折腾不起,那这个时候我们要想一个基本问题,推动车轮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以线下为代表的话,是零售租金的涨幅。当一个业态集中以后,租金就会大幅度提高,高到你难以承受,你一定需求新的业态。

互联网能不能打破这个铁律,取决于互联网的租金是否还在起到作用,也就是流量成本。如果流量成本逻辑还存在,那么互联网一定也是走车轮率的。我们设想一下是不是这么走的——淘宝分散的、天猫集中的、微商分散的,再严选?严选集中的,再直播分散了,按照这个逻辑推测,不管线上线下,下一步一定是往集中,因为分散的流量成本也越来越高了,反而集中才有更新的机会。但能不能打破它,那一定是要走出一条非流量驱动的增长模式,才可以真正的打破它。

3. 中国商业发展中品牌经营四个阶段

怎么能又走出非流量增长模式呢?我总结中国整个营销模式的发展演变一共就是四大周期——

第一个周期,经销商模式,所有货是卖给经销商的,没有能力去对接终端用户,所有的管理是集中在中间商逻辑的,也不能说不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间商管理也会转型升级的。比如说渠道的管理,对市场的监测,以及建立一种更紧密的经销商合作体系。但这种模式有个致命缺陷,整个推动是基于库存推动,所以压货给经销商是营销的主要的方式。经销商用他的办法一层一层往下分解以转移成本。

也就是说,我们过去面临着30多年的快速发展,如果要仔细回溯的话,会发现大量的产能过剩,但是产能过剩并没有真正在经济上体现出来,是因为经销体系分散了极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后来互联网加入进来,比方说刚刚完成的双十一,很大的历史重任就是帮助大家去库存,这个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按照这个周期逻辑来讲,已经走过这个周期了,今天我们叫高质量发展。

第二个周期,我们绕开中间商,直接对应零售终端,可以真正抓住市场了。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中国零售终端的逻辑不是这么好对应的,尤其中国的商超体系,想进入商超体系谈何容易,有合作费、上架费、条码费、入场费、节日促销各种费用,企业不堪其重,还不如原来那个周期。所以导致企业没有办法,只能慢慢演化出一套新的营销方法。这套营销方法基于品牌逻辑,没办法在零售终端跟消费者建立联系,就用广告投放大单品跟消费者建立品牌联系。比方说定位营销,让消费者在终端零售主动找我,以此来绕开终端零售的限制。这是第二阶段很多企业绕不开的一个魔咒,压力比第一阶段还要大。

很多企业因为得利于电子商务,尤其像阿里平台,进入到第三阶段。这里面最典型的模式就是DTC,可以借助平台直接绕开传统终端零售的限制,直接建立客户档案,直接面向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开发,而且在广告投放上也可以做到千人千面,更加节约成本,实现更高效的发展。所以第三阶段是很多企业真正转型的一个机会。

未来有没有第四阶段周期?当然有,我们称为大数字时代。通过大数据,通过在线化自动处理,通过人工智能自动生成。这个时候的营销做法不像过去一样力求精准。过去总是希望力求精准,做错了就失败了。但今天有了数字化体系以后,我们可以快速迭代和试错。类似于我们在证券市场上所做的量化交易,用量化交易来代替价值投资。未来市场是怎么样,不需要经过精准的策略分析,而需要一个快速试错机制。以快打慢。

但是好不好呢?对企业来讲,风险可能会降低。但是如果企业都采用这样一种方式的话,我们的整套商贸流通体系会变得更加不稳定。谁也不能掌控潮流的发展方向,因为都是基于快速试错逻辑完成的,是否是消费者需求很难确定。我们会进入到一个更加高度不确定的时代。

如果进入第四阶段,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面临很重要的抉择——选择什么样的目标?细分市场的问题。

4. 3+10消费结构

如果把问题不断简化,中国的目标基本上就是3加10的市场——3亿人的中高端用户和10亿人的普通用户,这是天壤之别的两个市场。我们很多企业把他们混在一起去谈营销转型升级的时候,就会碰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困难。理论上的困难就是到底什么样的方式能够真正提升营销效果。比方说品牌溢价到底是否对准,围绕生活方式到底是不是一条可行的路线?你很难说这一定是对的。

但是如果按照这两个市场区分很清楚,3亿人强调更好的品,关注健康调性、科技驱动以及圈层营销,这是他们想要的。10亿人他们想要的是极致性价比、极致供应链、极致的管理,成本管控。

其实3亿人要的并不完全是品牌溢价,要的是保供体系,你做的是保供,在保供基础上建立消费者信任,这是做品牌的逻辑。但是3亿人的逻辑是做小圈层营销和满足他们生活方式升级的要求。这两个都是对的,但是你只能选择一个。所以比较遗憾看到很多失败的例子是在3亿人里面做10亿人的模式,在10亿人里面做3亿人的模式,可能方向就会发生偏差。

前面讲到了我们能够打破魔咒逻辑,跟DTC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这里面就是整体运营的成本和效率问题。我不大喜欢纯粹讲营销,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营销是整个供应链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当一个企业聊营销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其实聊的是供应链的转型升级。从这个角度来看,会发现营销实际上有助于提高供应链效率。

5. 全产业链的更低成本 + 更高匹配

有两个成本很关键,一个叫信息成本,一个叫履约成本。我们过去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更多考虑的是履约成本,也就是中间的价差。从营销角度来讲,我们考虑的更多是信息成本,也就让买家和卖家之间可以做精准匹配。但是对企业来讲,这两个成本都很关键。未来的企业需要什么?需要全产业链链的更低成本加更高匹配效率,这两个同时具备才比较合理的。

传统的货架电商按照我的理解,仅能做到信息成本的降低,也就更高匹配,但是履约成本方面改变的比较困难。即时零售它其实能够触达履约,但对履约的真正成本改良很少,提高的是履约体验效率,以美团为例,雇1万个人和雇十个人,人均劳效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因为靠人力堆出来的,它没有提升效率。1个小哥给你送货,10个小哥送货,本质上没有变化,只有在体验上让消费者更好了,还没有真正触达履约成本。

但是仓储零售就会体现供应链规模经济,以及哪怕社区零售,在局部也是最优化的,比方说一个社区团购,它能够在这个社区里面比大平台更精准了解这个社区的需求,所以给这个社区供货不太会产生库存。但是如果一个平台做这件事情,又意味着更大的数据消耗,更大的库存支持,才能够做到为某个小区做更精准的配送。从这个逻辑上来讲,容忍毛细血管式的商贸零售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来讲,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经常说一瓶水的生产成本可能只有10%,大量的利润都被中间渠道拿走,就搞得中间商很罪恶,好像没有贡献价值,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最大的问题不是供应端利润比纸片还薄,恰恰相反是零售端利润比纸片还薄,导致消费端无力做重大创新,倒逼供应链改革。我们仍旧在走供应链库存驱动,不断降低价格,不断减少零售端利润。中间的利润过大,两头利润都少,所以我经常呼吁要让零售商的利润提上来。

在DTC问题下,我们做数字化转型有四句话——要善于将人员的经验抽象为算法规则;企业要打造数据驱动的精益运营能力;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长期保持价格力,价格力最关键是将商品毛利让渡给消费者,不能因为你的效率高了,自己获得过多的溢价空间,要转移给消费者;最后,要持续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实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体验。

《中国企业全域DTC洞察白皮书》的核心思考与解读

分享人:陈永捷(一财商学院教务长)

1. 当下是消费者决策碎片化的时代

《中国企业全域DTC洞察白皮书》总共调研了将近200家企业,我们会问管理者,在今年数字化经营的环境中,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大部分人讲的问题跟我们一开始的预设非常不同,比如组织管理、渠道治理、数字化产品创新、数据中台等。但最多的是,后疫情时代,我们更加看不懂我们的消费者了。

举个例子,我们去了一家快消品集团,这个集团有两个品牌,一个是高端美妆护肤品牌,一个是新锐口腔护理品牌,客单价在二十块钱左右。在数据中心调研时,数据中心负责人说道,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到618前,有一款漱口水在电商平台的转化率从5%-6%逐渐下降到4%-3%。

这家公司本身有着非常强的数字化运营能力、全域营销能力和电商运营能力。通过数据,他们发现投放没有问题,引进人群也是产品定位的精准人群。大量消费者有多次浏览、收藏、加购的动作,但就不下单。于是,他们就去改主图、主图视频、详情页、调整售前客服话术,但都没有明显效果。一直到618大促,公司采用大促破价行为,才成功把销量做上来。但618结束后,一到平销阶段,转化率再次下跌。

另一个高端美妆品牌,因为当时小红星还开着,可以直接从小红书清晰地看到流转到各大电商平台的人群数据。从站外种草,到平台内搜索品类、品牌词、产品词的大概占比,转化成交率大概在60%。

数据中心负责人发现——虽然品牌不同,但数据中心可以把品牌打通,把中端产品,漱口水的购买人群和高端美妆的售后人群数据拉通后发现,两个人群的重合度很高。

在今年,尤其是中产和Z时代人群中,会出现一种不稳定的消费现象。同一个人的身上会同时出现消费升级和消费下沉。这是一种分化,中国也即将进入M型社会,高消费人群和低消费人群将越来越多,中产消费力将下降。但我们看到的是,在大M型社会下,还有一个小M,这个小M就是中产在非常不稳定的情况下,在乎极致的性价比。比如一般快消品,他们会去比价,在乎性价比。但对于一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情绪价值、带来兴趣、满足生活追求和生活品质的商品,他们愿意付出品牌溢价。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品牌觉得消费群体越来越难以研判。举个例子,我们做用户数据打通的过程中,会做用户归因。在用户归因的过程中,会对用户的整个串联行为进行分析。再结合平台的算法模型以及标签仓库给消费者打标签。但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平台上,既追求极致价比,又追求品牌溢价,那么他在平台上的标签就是混乱的、分化的。这对品牌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即消费者决策碎片化。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一个妥妥的中产。今年双十一,他要买一台台式机,据我以往对他的了解,他一定会去京东或天猫官方旗舰店购买,但他把配置全部看清楚以后,选择了极致的性价比的拼多多。

同样是这个人,在小红书种草了国产的大游轮,但没有在小红书店铺购买,再去天猫、京东看了之后,最后在天猫订购了春节期间的一个房间,大约一万多的价格。我问他不直接在小红书购买?他说,小红书上虽然有很多旅行社的笔记和店铺,但我更希望去官方旗舰店购买,因为我更看重服务和官方背景。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目前的数字商业生态中,我们要去做消费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在面对消费者碎片化需求的时候,没有办法像欧美的DTC模式一样,建一个独立站,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平台,去规模化的、去低成本的获取流量。任何一个中国消费品品牌,必然要面对一个复杂的数字商业生态,包括电商平台、内容平台、社交平台和线下直营渠道。

2. 到底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DTC?

如何研判一个企业是否在做DTC?在调研中,有一家企业的观点我很认可。如果企业的根本战略不是基业常青,而是为了快速卖货,它不会考虑DTC,而要考虑渠道。比如有一个达播带货数据很好,他的数据能否沉淀在我的平台上无关紧要,只要能卖货就可以,不会去关注DTC。但是如果企业真正的想做一个品牌,DTC就是品牌的原始动力,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引导。

决定品牌如何运营DTC的核心逻辑是,能否在这些平台中进行消费者的识别洞察和后续的私域运营等,包括线下直营渠道,经销商与品牌间可以是投资关系、联营关系或托管关系,可能经销商不管经营。这是在中国做全域DTC必然要面对的现实。

按照这种逻辑,中国的数字商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的进入到了DTC阶段?即品牌想获得对消费者识别和洞察的时候。平台什么时候可以让品牌精准识别和洞察消费者?平台通过数字化运营工具支持品牌的消费者洞察需求。从这个阶段开始,在中国复杂的平台经济下,复杂的数字商业生态中,真正开始了DTC的探索。

早在2016-2017年时,不论是天猫还是京东、到现在的小红书,都在帮助品牌探索消费者运营方法论和消费者运营工具。我们认为是DTC 1.0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后,对很多品牌带来非常大的挑战,虽然沉淀了大量的一方数据,但并不清楚如何分析这些数据。这个阶段出现了围绕数字商业平台的规模化消费者运营生态集群。最突出的表现是,品牌不断构建自己的数据中心,提升数据运营人员能力。但是在平台和品牌的伴生关系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生态玩家,比如ISV数据咨询公司、具备数据能力的TP等公司,也包括帮助品牌做私域运营的SaaS产品和私域服务公司。一个新的生态集群诞生并逐渐发展成熟,这是DTC 2.0阶段。

3.0阶段是帮助品牌构建看板,赋能提升人员能力,真正的让品牌数字化能力应用在经营的全流程当中。我们认为从2016-2017年,从天猫产生了数据银行、AIPL的消费者运营工具和模型后,到现在发展到3.0阶段。现在很多做得好的品牌,已经能在全域DTC 3.0阶段,有效的通过DTC提升整个运营效率。

大家可能关心一点,这点是怎么来的,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在194家企业中,已经在做全域DTC经营且有3年以上经验的占比约67%。我们并没有给这些品牌赋能,在调研之前也没有告诉品牌们我们认为什么是DTC渠道。就按照个人的理解,觉得哪一些是最重要的DTC渠道。换言之,哪一个渠道能够让你真的洞察识别到你的消费者,并应用你的消费者数据。

第一是直营门店,第二是天猫,第三是抖音。品牌会员体系指品牌的全域会员,不是某一个平台单独的会员。出乎预料的是,很多品牌认为直营门店是对消费者洞察效率、质量各方面效果最高的渠道。

此外,品牌认为哪些指标是可以有效评判目前DTC运营状态和质量?品牌们认为有五个维度:消费者在购买时主动搜寻品牌、消费者对品牌有特定心智、消费者主动在内容平台分享使用心得、消费者主动加入品牌会员、消费者关注品牌的内容和社交账号,品牌认为这五个维度可以有效评判DTC的运营情况。

还有一个指标就是品牌现在遇到的经营挑战,存量市场竞争激烈,缺乏竞争优势。如何去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流量投放成本过高,如何控制成本控制,产品的数字化创新与迭代,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等。这些都是目前做DCT时遇到的挑战。

3. 良品铺子全域DTC案例

在白皮书里到底有没有可以立刻拿出当做指引的一套地图?有的。这张图是通过对案例的剖析,通过对194个企业案例的萃取,最终沉淀下来通用的模型体系。

给大家看一个熟悉的案例,良品铺子。我们在良品铺子的时候,对其整个与全域DTC相关的业务部门进行了全面的访谈,看到了在现有阶段中,全域DTC如何帮助其有效提升数字化效率。

良品铺子作为一个线下起家的品牌,现在共有3300多个门店,其中30%是自营门店,70%是经销商门店。良品铺子做全域DTC有一个非常好的组织基础,因为从一开始,分销商模式是投资模式,即一种托管的方式,良品铺子派人运营店铺。这就规避了渠道治理的难题,经销商不是品牌的员工,门店的运营数据无法纳入到系统体系中。

总结一下良品铺子的全域DTC打法,第一步先解决线上线下全域渠道治理的逻辑问题;第二步解决数字化系统能力,数据中台问题;第三步解决组织内部的问题;第四步把全域数据打通;第五步是数据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品创新。不是标签越细,新品创新就会更加科学和准确。以猪肉脯为例,甜度与硬度众口难调,他们认为从数据中寻找评判维度是新产品创新领域里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全域营销。良品铺子线下占比60%,线上占比40%,更看重营销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举个例子,传统的整合营销,一般是总部出方案,各个分公司去落地执行,甚至细化到连广告公司的文案、视觉都是标准化的。但良品铺子不同,武汉门店和杭州门店的消费人群标签不同,画像不同,良品铺子整合营销的路径就是线上全域营销,预算拆解、联合营销、全域种草、电商转化线下。总部只进行营销指导,分公司区域店铺进行数据洞察,自己设计全域营销动作。

第三,企微做会员运营。把天猫、京东、抖音、美团、饿了么,还有线下渠道所有会员积分、会员权益、会员活动等全部都打通。为私域运营沉淀非常好的基础。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良品铺子的私域运营团队在线下,由线下的老总管理。一来,线下业务占比较高。二来,线下用户粘度比线上高很多。

通过良品铺子案例,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出整体做全域DTC的逻辑体系。把营销活动下放到每一个区域,最大的挑战就是供应链。因为供应链每一个区域在设计自己的营销方案,对所有供应链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库存动销挑战。

通过案例,最终得出了全域DTC运营的一个标靶图。这个标靶图的逻辑就是全域用户运营,也是全域用户洞察、数字化产品创新、全域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私域运营和以预测为主的智慧供应链优化。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