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厂商在“金九银十”里,笑看出海的“卷”

中国储能“卷”出海

作者丨青橙财经 青沐

“网上都说现在储能电池产能过剩了,但我们实际的感受是产能不足。”

这是媒体报道的,行业某PACK厂员工的发言。这家公司以海外市场为主,体现了一种现状:竞争随时都在,但找对了方向,做业务就像“捡钱”。

拿最近来说,这可能是中国储能厂商最繁忙,但也最兴奋的两个月。储能行业国际展会频繁开展,各大企业也开始集中爆单。

卷不卷的,不影响厂商在“金九银十”里笑看出海的未来。

01「中国储能“卷”出海」

“今年我已经参加五六个展会了,实在是太疲了。”某储能企业一线人员如是说。

今年的展会多到什么程度?仅仅9月就有第三届EESA储能展、美国RE+展会、墨西哥国际太阳能及储能展、欧洲(葡萄牙)太阳能光伏大会EU PVSEC、英国太阳能及储能展Solar&Storage Live等展会举行。头部厂商亿纬锂能9月的公众号推文,29条有17条是关于展会。

同行和客户扎堆,展会成为中国厂商爆单、拿下海外客户的重要媒介。

比如,在关注度最高的展会之一,美国RE+展会上,300多家中国光储企业亮相,签单不停歇。楚能新能源与Bison Energy签署1.5GWh电力储能系统供货协议;赢科储能现场签约530MWh储能项目;国轩高科现场拿下2GWh订单。

“大厂”们的主动性更不止于展会。仅仅在9月,亿纬锂能子公司亿纬动力与美国储能大户AESI签订19.5GWh供货协议;阳光电源成功签约英国可再生能源和储能公司 Penso Power 及投资公司 BW BW ESS,标的达1.4GWh;而比亚迪则在西班牙有所进展,与西班牙厂商Grenergy Renovables原定1.1GWh的合作订单,被大幅提升到3GWh。

*图源起点锂电

中国储能网数据显示,预计2024—2026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223 GWh、343 GWh和456 GWh,分别同比增长48%、54%和33%。中国厂商无论大小,都充分参与到全球储能升级潮之中。据机构CNESA统计,中国储能企业上半年签约订单规模超过80GWh,海外就占了50GWh。

据高工锂电报道,这种大规模订单已经常态化。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头部厂商,正在开足生产线马力“爆更”,迎接金九银十旺季和年底补充库存的需求。

事实上,我们也从海外市场的现状里看到了中国厂商的巨大机会。

以欧洲为例,这个夏天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家都是在负电价中度过的。所谓负电价,就是发电量大于用电量,导致电网不得不对外进行补贴,甚至给消费者付钱让他们用掉电力。

这可不是白赚钱的好事。负电价出现是因为电厂发电能力超过消耗,但电厂不能停机,因为停机一次再启动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而电网又无法储存多余的电,如果不解决额外的电能,电网就会濒临崩溃。长此以往,电力价格太低,就不会再有资本愿意进行能源投资,届时能源转型甚至基础供应都会受影响。

所以本质上,这显示出海外市场电网规划有缺陷、储能设施不足的困境。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说:“储能的本质是交易,是充放电。”这个属性就决定了,中国厂商出海,对于有需求的海外客户来说是雪中送炭的商业合作。

对现在的中国储能厂商来说,海外市场真是到了三步一金矿的地步。

02「集体出海“卷”细分」

打铁还需自身硬,本轮出海热潮也并非客户病急乱投医,而是中国储能实力确实领先。

首先,虽然中国生产储能电池也需要海外锂矿的支持,但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提升和锂价的稳定,锂电产业链优势全面爆发,中国厂商的性价比傲视群雄。

国内储能装机热潮造成了短时间的价格战,但价格战背后其实是电芯技术进步、锂电成本降低、储能系统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提升。一个低报价在国内是内卷,一旦对外输出就是优势。所以也就有了行业一边呼吁不要价格战,另一边却有企业订单忙不过来、数钱到手软的名场面。

“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储能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在1毛钱到2毛钱之间。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度电成本降到1毛钱只是时间问题。”这是田庆军的判断。

去年,比亚迪率先把储能系统价格打到1元以下。今年,科陆电子又把工商业储能价格推到0.5元时代。多少人以为这是单纯的行业内卷,却不曾想到对大厂来说,调节项目成本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大厂成为出海潮的中流砥柱。这要是本轮出海潮的第二个特点,厂商有很明确的定位。

纵观市场,一线厂商如比亚迪、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在欧美主要市场风生水起。例如宁德时代7月在接受调研时表示,其欧洲市场份额已经高达35%并还在提升,今年已经在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市场锁定超过45GWh的订单,储能业绩也取得了不错的表现。

*图源宁德时代上半年业绩报告

一线厂商的优势只有成本吗?答案是否定的。宁德时代掌门人曾毓群近日接受挪威主权基金主席播客访谈,他认为运营能力是检验品牌市场价值的关键:“如果有人告诉你储能很简单,那么你要知道,10年后他会为此付出代价。也许只要5年,他们就不得不支付巨额维护费用。”

海外大型客户的项目往往规模大、耗时长、布局涉及全球不同地区,因此更需要供应商有能力提供长期维保。头部厂商的保障能力,也是它们争取订单的竞争力。

这也不是说小厂商就只能喝汤,相反,在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腰部厂商可以更贴近客户需求,为其做那些更细分的产品配置。

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基建不完备,稳定用电的需求很高,但又缺乏中国这样发达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对它们来说,大电网的发展模式不适用,“但像一个中小型的光伏+储能系统,让当地一个小社区实现自发自用,从技术和成本上来讲当地都是可以接受的”。某中小公司在接受新能源产业家采访时这样说道。

例如在中亚等一带一路市场,华自科技、特隆美、亿兰科等厂商,同样能找准定位、扎根本土。

最后,中企出海的同时,储能产品也在迭代,以5MWh+储能产品为主的二代产品正在成为主流。越大的规模,其实越意味着海外需求的升级。

长远来看,海外市场条件是有利的。短期,厂商们还是要提防高频率出现的贸易壁垒等问题。

03「“卷”出海的真实力」

储能毕竟是中国产能出海,只要打出优势就很容易催生地区的贸易保护心理。这里面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循环。

在欧洲市场,之前储能项目大规模上马导致库存过多,但现在库存周期见底了,需求反而迅速反弹。而在美国市场,2026年其关税将提升。结果这让很多美国储能业主抢着在今年和明年完成储能系统的抢装,于是给储能厂商带来了订单爆发。

当然,地区风险最终还是不得不防。美国9月13日刚刚公布301关税法案最终版,未来三年将分阶段对进口光伏电池组建、钢铁铝等材料加征关税,这会大幅削弱中企成本优势。

做动力电池的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说:“某一国突然将进口税率从7.5%变成25%,那对孚能科技影响很大。再比如明天所有中资企业都被禁止在美国销售产品,那么之前投入的资本都将打水漂。”

但因为没发生的事情放弃潜在市场,不是合理的商业决策。世上可能没有永远的敌人或者朋友,但只要有共同的利益,那就能在交流中探索出规避风险的方法。这就是中国厂商的合纵连横之道。

一方面是产能出海,要么在市场直接建立工厂,要么在海外其他地区建厂,实现全球化布局分散风险。

以亿纬锂能为例,亿纬锂能大手笔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匈牙利、马来西亚、土耳其四个地区进行了电池工厂布局。既能直接服务美国市场,也能依托土耳其这种中间地带进可攻退可守。

*图源亿纬锂能微信公众号

随着海外产能扩大,亿纬锂能甚至已经从动力电池的二线厂商蜕变为储能的一线厂商。InfoLink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亿纬锂能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二。

亿纬锂能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已经大幅超过动力电池,上半年公司储能电池营收同比上涨9.93%,动力电池营收则同比下降25.79%。其中海外需求占总体的6-7成,可见市场强到了能改变企业面貌的地步。

宁德时代也是如此。自2023年其海外第一座工厂——德国工厂落成后,宁德时代的布局横跨美国、匈牙利、印尼、泰国、西班牙、摩洛哥等地区,同时包括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工厂。

随着海外布局深化增收提效,宁德时代2024上半年境外市场的毛利率达到29.65%,同比提高8.16个百分点,带动储能业务总体毛利率提升约7个百分点。

而另一方面,深度绑定海外渠道商和业主,也给很多企业创造了扩大海外销售规模的条件。

例如,卓阳储能近期与北欧地区最大的工业零售商Ahlsell的签署合作,拥有了深度进入地区市场的条件。

7月15日,阳光电源与沙特能源企业AlGihaz签署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合作协议,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7.8GWh。阳光电源是上半年出海拿单最多的储能企业,上半年其营收同比增长8.38%至310.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3.89%至49.59亿元。而储能作为毛利率最高的业务,毛利率同比上涨12.61个百分点至40.08%,大大提升了其盈利能力。

*图源阳光电源

总之,目前出海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中国储能企业的增长曲线。出海本身是一件利益驱动的事情,但利益之下有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厂商的实力进步,也有全球产业趋势的不可阻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中国储能的前途依然布满光明。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