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大爆发 商汤科技喜与忧

把好宝贵窗口期!

undefined

 

 作者|首条财经 李然 

AI大潮翻滚,红利风口往往率先惠及有准备者。

4月10日,在2025年技术交流日活动上,商汤科技SenseTime正式发布大装置SenseCore 2.0。时隔14年,首次重大升级。以更灵活、敏捷、可靠为特点,着重促进AI基础设施、应用开发、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同步亮相的还有新版本“商汤日日新SenseNova V6”,作为2024年以来多模态领域重点发力的重要成果,其具备最长64K思维链、数理分析、多模态深度推理和全局记忆等先进能力。

频频唤新落子,伴随“一基两翼”的形成,商汤科技似乎已握住了打开AI应用场景的金钥匙。无限价值遐想如何练成的、又还有哪些短板隐忧?起跳之前底盘够扎实么?

 全面转型、全面冲刺

“一基两翼”形成良性循环

商场如战场,唯有持续进化,才能屹立市场、拔得头筹。

自2023年4月“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首次亮相,商汤科技的大模型能力已在业界崭露头角,甚至某些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率先超越GPT-4 Turbo性能,率先推出音视频流式交互功能。其中,“日日新5.5”在SuperCLUE和OpenCompass榜单中排名全国第一,领先于Gemini 2.0 Flash-Exp和GPT-4o。《中文大模型基准测评2024年度报告》中列国内榜首。

基于大模型能力,商汤构建了“一基两翼”的应用布局,即依托企业级应用的丰富经验,将大模型赋能于生产力工具和交互工具。

生产力工具方面,商汤大模型产品深度渗透多行业,提高了中国移动、金山办公、宁波银行、招商银行等客户生产效率。2024年,以订单金额为代表的客户付费意愿同比增长6倍。办公助手、代码助手产品在智能办公领域的用户数突破150万,日调用量达上百万次,每日处理Token数超35亿,触达1000万开发者,成为增速最快的AI办公工具之一。

交互工具方面,在拟人陪伴模型的关键指标上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其中某个头部客户的月调用量一年间增长833%,次日留存率达50%,日均使用时长130分钟。在智能硬件交互领域,商汤加速多模态大模型在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车舱等智能硬件的应用布局,开放测试数月以来已接入超70家企业。智能营销领域,结合数字人技术助力电商营销,2024年生成视频时长同比增超800%,带来的GMV同比增超90%。

IDC《2024年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报告中,商汤以13.8%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前三,仅次于百度与阿里云。2024财报显示,商汤应用落地场景丰富,涵盖了智能陪伴、智能硬件交互、智能营销等多领域,月均用户使用量较2023年增长8倍。

简言之,沿着AI基础设施、大模型和应用三个方向,商汤科技业务生态形成了良性循环。AI基础设施支撑了大模型的能力跃迁,联合优化带来模型成本下降,催生和支持了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同时,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继续指引模型发展,并推动AI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可以说,商汤科技正处在AI发展的关键窗口期,生成式AI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驱动业务结构跃迁的引擎,标志着企业向生成式AI全面转型、全面冲刺。

申万宏源研究认为,商汤通过大装置、大模型和应用的“三位一体”模式协同发展,能更大程度发挥软硬件性能。聚焦原生多模态技术突破,在数据语料层和模型架构层重新设计,商汤实现了真正的多模融合。未来AI应用爆发后,有望为企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生成式AI大爆发

联合优化价值有多大?

不算多夸言,回望2024年的技术浪潮,作为AI 2.0核心驱动力,生成式AI和大模型演进轨迹愈发清晰。随着大模型成本的快速下降,生成式AI迎来了快速落地、百花齐放。而各类应用的不断涌现,反过来又推动生成式AI的持续创新。

目前,生成式AI是商汤营收的中流砥柱,2024年超过24亿元,同比增长103%;连续两年保持三位数增速,收入占比由2023年的34.8%提至63.7%。

大模型时代,算力如同稀缺“能源”。商汤管理层早就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以上海临港AIDC智算中心为例,持续投入建设下,已成为全国5A级智算中心。IDC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智算服务市场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7.3%,2028年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GenAI IaaS市场更将以79.8%的复合增长率高增。无疑,率先战略蓄力的商汤得到了价值兑现,正站在一片崭新蓝海上。

华泰研究发布研报指出,目前布局算力中心的AI企业较少,商汤的AIDC建设进度较领先。作为AI原生企业,其较早进入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等领域,积累了大模型及算力服务经验。看好商汤以“自有+运营”方式拥抱中国智算浪潮。正是基于这一思路确立了“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战略,并通过联合优化提升了算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句话,商汤赢在了率先卡位、厚积薄发。联合优化提升的效能有多大?

以AI云服务技术为例,商汤通过工程优化技术实现了快速创建和扩缩容虚拟AI集群,速度是传统云厂商的6倍以上,节省虚拟集群管理成本90%以上。在国产芯片方面,商汤实现了国产芯片集群的规模化商用,支持多种异构芯片5000卡集群上单一大模型的调度与运行,训练效率达同构训练的95%。

目前,商汤日日新大模型在推理效率和训练效率上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以DeepSeek R1为例,商汤的推理吞吐性能比业界头部厂商高15%以上,高于行业均值25%。通过模型蒸馏技术、键值缓存、PD分离等技术,商汤在基本保持模型性能的前提下将推理成本压低了一个数量级。对于DeepSeek V3等第三方模型,每秒处理Token数(TGS)已达1600+,在未做专项优化下,优于DeepSeek官方成绩。

商汤预计,未来对单一模型做特定优化将带来更大的性能提升。DeepSeek的发展对行业认知有积极作用,但使用商汤大装置则更具成本效益。如果商汤的推理效率领先于行业15%,那么提供相同服务时就能获得15%利润,领先越多利润越多。因此,推理效率或训练效率并非普适,这也是商汤联合优化的价值所在。

展望未来,商汤将继续推进三位一体战略的深度协同,目标是推动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成本以每年至少一个数量级的速度下降,为大模型的应用爆发做好充分技术准备,同时继续满足现有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客户需求,推动构建完整的AI生态闭环,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商业价值的转化。

换言之,生成式AI的支柱地位、增长引擎效应仍会加强,2024年的超103%收入增速,只是一个开始。

 7年累亏545亿不可替代性冷思

国内大模型份额排名下降

也必须要再快些了。对AI公司而言,前期投入大、门槛高、急需规模效应,大模型的规模商业化落地始终是一道难题。

2024年,商汤科技收入37.72亿元,同比增长10.8%;净利亏损同比收窄33.7%,但仍是亏态、亏损达到43.07亿元。自2018年以来,商汤已连亏7年,累计亏额达545亿元。

细分业务,目前主要涵盖生成式AI、视觉AI和智能汽车三大板块。如上所言,2023年商汤开始将业务重心转移到生成式AI领域,2024年营收占比超60%。

实际上,公司最初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CV)进入AI业,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2021年上市时,商汤业务主要分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汽车和智慧生活四大板块。当时,前两者收入占比超90%,是妥妥的主收入来源。然而,由于核心客户投入收缩,相关项目落地进度放缓,导致智慧城市、智能商业收入大幅缩水。2022年合计营收同比跌超30%,降至25.61亿元。

重压之下,业务重心向生成式AI转移,受益于市场对相关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需求的爆发性增长,踩中风口的商汤连续两年该业务高位数增长。

只是,国内大模型市场的份额及排名却有所下滑。据IDC《2024年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商汤以13.8%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前三。而2023年,以1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追其原因,内外皆有考量。以智能汽车为例,作为“X业务”重要组成部分,旗下品牌“绝影”产品线已覆盖驾驶、座舱、云端三大模块。然身处竞争激烈的智驾市场,商汤绝影不仅要面对百度、华为、小马智行等科技巨头的强势布局,还需应对造车新势力加速自研战略带来的市场挤压。

例如,蔚来自研的AI智驾解决方案涵盖了智能驾驶芯片、整车全域操作系统以及AI智能车机系统等多个方面;比亚迪则集感知、决策、执行于一体。车企自研浪潮的兴起,压缩了第三方智驾方案供应商的市场空间,商汤获得车企整包方案订单的难度增加。

从自身看,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商汤绝影作为软件、算法层面的提供商,优势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集成方面,而在硬件核心技术领域,尤其车规级芯片和激光雷达等布局略显单薄,进而降低了市场不可替代性。

2024年,商汤智能汽车收入仅2.56亿元、同比下滑33.2%。公司称,主因战略重点转向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导致V2X业务收入下降。同时,为某家全球汽车OEM制造商提供的研发服务收入也有下降。

一同下滑的还有视觉AI业务。作为商汤起家业务,2024年收入大幅下滑39.5%,仅录得11.12亿元,占总营收比由2023年的53.9%降至29.5%。主因公司聚焦服务高质量核心客户,并推进现有视觉AI客户向生成式AI业务迁移。

 十年磨剑 喜忧交织

所谓影响越大、责任背负越大。自2014年成立以来,商汤科技一直是中国AI领域先锋之一。都说十年一节点,2024年的成绩单可谓继往开来。

遥想2023年10月,10周年内部信中,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指出,AI行业已从1.0时代以研发人员投入为主导的模型生产模式,转变为AI 2.0时代以算力资源投入为核心的模式。这一转变不仅标志技术的进步,也预示着商汤战略重心的转移。

为了适应变化,公司组织架构上进行重大调整,构建了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组织架构,尽管出现了裁员风波,但个中阵痛也推动了资源集中和集约化投入,保障了“大装置-大模型-应用”等战略业务增长。

2024年12月初,商汤科技宣布将业务架构调整为“1+X”模式。“1”代表生成式AI相关业务,涵盖算力支持的“大装置”、AI基础模型和应用;“X”包括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等,这些业务将独立拆分并寻求独立融资。战略调整旨在通过多元化业务布局,提升市场竞争力。

最新年报显示,随着深化资源聚焦与效率优化战略,商汤科技管理与销售总费用同比下降9.1%。全年净亏缩窄。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9.2%,达到41.32亿元。主要是增加对基础模型训练和微调的投资,以及生成式AI应用开发所产生的折旧和摊销费用,还有服务器运营和云服务费增加。

销售开支和行政开支则均有下降。前者从2023年8.18亿元降至2024年的6.55亿元;行政开支从15.1亿元减至14.64亿元。主要由于员工福利开支、营销及差旅开支的减少。

截至2024年末,总雇员3756名,同比减少约17%。总现金储备127.5亿元,其中包括88.88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29.7亿元的定期存款。全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39.27亿元,较2023年有所扩大,主要由于生成式AI业务对算力资源的需求增加。

种种而观,有收缩有进击,商汤科技的改革调整大刀阔斧,十年磨剑成效初现。但不代表无懈可击。比如除了持续亏损,应收账款账龄也在拉长。截至2024年末应收账款69.74亿元,相比2023年同期减少近10亿元,但超3年的应收账款从上年的15.42亿元增长到38.21亿元。

对此,商汤科技解释称:大部历史收入来自智慧城市业务,由于付款批核程序的限制,付款周期较长。尽管2023年以来,整体现金收回情况相对健康,账龄较长的应收款项收回情况仍面临挑战,部分原因是部分客户——尤其是来自或面向公营机构的客户面临暂时的预算限制。

另值注意的是,虽然营收增长、亏额下降,总负债、负债率却出现增长,前者达到109.58亿元同比增超12%,后者达到31.67%同比增超7个百分点。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也告负、且降幅达到21.4%至-39.27亿元。众所周知,相比净利润的纸面富贵,经营活动现金流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盈利能力水平。

喜忧交织、危机互现中,显然商汤科技仍处在爬坡较劲期。率先卡位、踩中风口固然可喜,可新兴市场竞争也激烈且高迭代,风口说变就变,能否持续吃透生成式AI红利?持续把好宝贵窗口期?保持技术创新、业务拓展的同时,有效改善盈利状况?一道道灵魂考题依然横亘。

离摆脱亏损泥潭,还有多远呢?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