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来图灵
2025年4月,镜相工作室一篇《宇树机器人租不出去了》的文章在科技圈引发讨论。文章称,春晚后,宇树机器人的订单量激增,不少商家嗅到商机,以1.5万元/天的价格出租机器人,甚至出现“一周回本、半月赚20万”的暴利现象。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3月后,市场需求迅速萎缩。一位租赁商向媒体透露,他在3月订购了一台宇树G1,但广告发出后,问询者寥寥无几,3-4月仅成交三四单。曾经供不应求的租赁市场,如今变得冷清。曾经门庭若市、供不应求的租赁市场,如今已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随着市场热度下降,社交媒体上关于宇树机器人的负面评价开始集中爆发。在B站、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大量用户上传了机器人失控撞墙、电池续航缩水、售后无门的“翻车视频”。
曾经的“科技新贵”宇树,似乎正在遭遇一场“墙倒众人推”的危机。
社交媒体上的“翻车潮”
B站UP主黑猫测评发布了一条评测视频,详细对比了宇树G1的官方宣传与实际体验差距。视频中,机器人在平地行走尚可,但遇到斜坡或复杂地形时表现糟糕,甚至无法自主上下楼梯。
UP主直言:“花了十几万买了个玩具,目前的功能只有招手、握手、亚洲蹲,和官方宣传的‘全球首例空翻’相差甚远。”
小红书博主大大小小发帖《宇树机器狗返厂维修检测》,称自己刚激活四足机器人(机器狗)两小时就遭遇电机故障,不得不返厂维修。类似案例并不少见,多位用户抱怨宇树的售后响应慢,维修周期长。
4月中旬,北京亦庄举办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成为舆论焦点。不过,引发热议的不是比赛结果,而是一支记录机器人"花式翻车"的短视频。视频中,宇树G1机器人刚出发就"瘫倒"在起点线上的镜头尤为引人注目。
这一表现与宇树官方宣传视频形成强烈反差。在宇树此前发布的演示中,G1机器人能完成跳舞、打拳、空翻、侧踢等高难度动作,运动细节逼真。网友调侃:“官方视频里的G1是‘特种兵’,马拉松上的G1是‘瘫痪病人’。”
事件发酵后,宇树科技迅速发布声明,称公司并未参与这次马拉松,而是“第三方科技公司采购宇树机器人后进行二次开发,自主参赛”。
声明强调:“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
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完全消除公众疑虑。业内人士向未来图灵表示,如果宇树机器人的表现高度依赖算法优化,那么其产品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仍存疑。
网友水篠-飒太在测评视频下评论:“这玩意买回来就不是用来玩的……它只是一个平台,能做什么取决于编程者的水平。”这一观点反映了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问题,它更像一个半成品,普通消费者难以直接使用,而开发者又面临较高的学习成本。
除了功能争议,宇树机器人近期还陷入“后门漏洞”风波。
5月8日第一财经消息称,针对此前多位博主质疑“宇树科技Go1机器人存在后门漏洞,可能导致用户设备控制权被窃取、视频流遭非法访问”一事,宇树科技公布调查结果。经确认,该问题属安全漏洞,黑客通过非法获取Go1所使用的第三方云隧道服务管理密钥,以高级权限篡改用户设备数据和程序,进而实现对设备的操控并访问视频流,严重威胁用户隐私与安全。
事实上,早在漏洞曝光前,网络上已有多项技术分析质疑Go1的安全性。部分博主指出其网络连接机制存在被恶意接入的隐患;另有技术人士通过数据流向追踪发现异常传输路径,担忧用户数据遭泄露;甚至有博主公开模拟攻击过程,宣称能通过特定网络手段侵入机器人控制系统。
面对质疑,宇树科技在声明中强调,涉事密钥及服务均由第三方云隧道服务商提供,公司已于2025年3月24日更换管理密钥,并于3月29日彻底关闭该服务,目前Go1系列产品的安全隐患已消除。
人形机器人赛道“虚火”过旺?
尽管宇树面临争议,但人形机器人行业仍被资本看好。
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显示,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
然而,行业繁荣背后,产品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一位业内人士对未来图灵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早期阶段,许多企业过度依赖营销噱头,而忽视了底层技术积累。
SeedV实验室创始人兼CEO、创新工场AI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曾对中国青年报表示,从单纯的科技创新到人工智能商业赋能是一个必然的发展道路,因为任何单纯的科技创新都没办法支撑一个更大规模的产业级应用。不过他也指出,在这条路上,最大的挑战就是核心的人工智能人才对行业里的场景和业务流程并不熟悉。
“经常会发现我们很多的人工智能公司送到行业里面适用的人工智能产品,看上去非常酷,在科技上可以拿到各种比赛的第一名,但是并不能解决行业最关注的效率问题。”王咏刚说。
看来,机器人行业需要的是不折不扣的“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