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终于“低头”了

向市场“低头”的百威亚太,这次会顺利登陆资本市场吗?

投稿来源:读懂财经

港股今年最大的IPO,又杀回来了。

不久前,百威英博(BUD.US)表示,将再次重启亚太子公司(百威亚太)在香港的IPO计划。与上次发行方案不同,百威亚太在最新上市计划中有了四大变化。

首先是上市主体不同。新上市的百威亚太中,原有的澳洲业务并不在包括在上市主体内。这极大提升了公司的成长性。

剥离澳洲业务之前,百威亚太2018年营收增速为8.59%,净利润增速为30.82%。在剥离澳洲业务后,2018年营收增速为10.50%,净利润增速则是达到67.65%。

随着上市主体的变化,百威亚太的募资规模和估值也做了相应调整。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计划以每股27-30港元的价格发行约12.6亿股股票。换句话说,百威亚太目标融资至多379亿港元(约48.5亿美元),差不多是公司7月首次公布IPO计划时764.47亿港元目标的一半。

在估值上,不考虑超额配售,这次百威亚太发行市值约在3500亿港元—3900亿港元之间。按照2018年的业绩,对应的市盈率在46.6-52.5倍之间。相较于上次38.5-45倍的发行市盈率有所提高。

此外,本次IPO计划中,百威亚太还引入GIC作为基石投资人,GIC投资大约10亿美金左右。而在上次IPO过程中,百威亚太没有引入基石投资者,导致投资机构“掉链子”,也被认为是其发行失败的重要原因。

如今,向市场“低头”的百威亚太,这次会顺利登陆资本市场吗?

01

百威亚太“剥离”澳洲业务

时隔两个月,百威亚太已经不是之前那个“百威”,因为百威亚太已经发生过重大资产变更。简单来说,百威亚太的澳洲业务已经不在上市主体之内。

根据母公司百威英博的公告信息:出售澳大利亚业务给日本朝日集团控股,交易价格是160亿澳元,折合港币881.8亿港元。这个金额比之前百威亚太计划上市时募集的资金上限764.5亿元还要多。

澳洲业务是百威亚太稳定的现金奶牛。2017年,澳洲业务收入16.91亿元,净利润5.05亿美元;2018年收入17.19亿美元,净利润4.5亿美元。

澳洲业务是百威亚太重要收入构成。2018年,百威亚太澳洲收入占其总收入比例为20.32%,净利润占其比重为31.93%。

澳洲是发达地区。人均啤酒消费量跟人均GDP有很大的正向关系。人均GDP高的国家,人均啤酒消费量要高于人均GDP低的国家。

澳洲地区的啤酒市场已经高度成熟,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百威亚太是澳洲市场龙头老大。

2018年,澳洲市场啤酒行业的CR5占比高达91.9%,百威英博占比48.8%,本土品牌Lion Nathan 以36.4%的市占比紧随其后。

与2013年相比,百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Lion Nathan则下降了近十个百分点。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一头现金奶牛,为什么百威英博要放弃把澳洲业务打包上市呢?这和两个原因有关。

一方面,虽然澳洲人均GDP较高,但人均啤酒消费量已经跟美国几乎一致,很难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反,中国、印度等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GDP还在快速增长,未来的啤酒市场应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对于希望登陆港股市场的百威亚太来说,要想获得市场认可,成长性极为重要。

剥离澳洲业务之前,百威亚太2018年营收增速为8.59%,净利润增速为30.82%。在剥离澳洲业务后,百威亚太的业绩增速将会好看很多。2018年营收增速为10.50%,净利润增速则是达到67.65%。

就像百威亚太CEO杨克在谈到出售该业务时提到的:“我们比两个月前更是一家成长型公司了”。

另一方面,此举也算是断臂求生。由于百威英博债台高筑,在百威亚太上市受阻时,因此急需一笔钱来缓解燃眉之急。而根据此前媒体披露,百威英博从澳大利亚业务剥离中获得的大部分收益将用于还清债务。

02

疲软的投资者需求:募资金额下降一半

随着上市主体的变化,百威亚太在融资金额和估值上都做出了调整。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计划以每股27-30港元的价格发行约12.6亿股股票。换句话说,百威亚太目标融资至多379亿港元(约48.5亿美元),差不多是公司7月首次公布IPO计划时764.47亿港元目标的一半。

在估值上,不考虑超额配售,这次百威亚太发行市值约在3500亿港元—3900亿港元之间。按照2018年的业绩,对应的市盈率在46.6-52.5倍之间。相较于上次38.5-45倍的发行市盈率有所提高。

这也不难理解,剥离澳洲业务后,百威亚太净利润的增速从30.82%提升到67.55%。

在本次IPO计划中,百威亚太还引入GIC作为基石投资人,GIC投资大约10亿美金左右。值得一提的是,GIC是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目前投资组合规模逾1000亿美元。

在上一次的发行过程中,百威亚太没有引入基石投资者,这给国际配售部分带来不确定性,因为投资者可以随时改变主意。据证券时代报道,有投行人士表示,上次百威亚太终止上市正是因为机构“掉链子”。

此前,公司认为定价合理,自信能吸引到足够多的机构投资者,不担心认购不足的可能。百威亚太路演现场来的投资人很多,但观望者多于下单者。

香港媒体报道称,有长线基金因市况和外围经济问题,退出百威亚太IPO认购,这导致其他机构投资者“压价”或减少认购数量。国际配售部分认购不足,公司要么取消发行,要么继续降价发行。

作为承销方,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应该是希望公司定价在招股价以下。但在这方面,百威和它们意见不一致,IPO只得作罢。

市场不好,没人愿意出高价。百威之前,瑞士再保险就宣布暂停子公司ReAssure Group Plc41亿美元的IPO,理由是投资者需求疲软。

据腾讯报道称,出于对港股市场不景气的考虑,阿里巴巴集团确认下调港股上市募资额度至100亿美元,此前其计划募资200亿美元。

换句话说,百威亚太这次重启IPO发行,并在募资金额上作出让步,也算是向市场“低头”了。

03

百威“低头”,港股或迎最大IPO

除了IPO估值偏高外,百威亚太还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投资人接受公司募资,是为了帮母公司百威英博还债的事实。

1876年,百威英博在比利时鲁汶成立,靠着一路并购,经过1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巨头,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约为30%。2018年,百威英博卖出了超500亿升啤酒,实现营收546.2亿美元,净利润43.7亿美元。

但疯狂并购的代价也很明显,百威英博已经债台高筑。2018年,其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了69%,每年光利息支出就要50亿美元;商誉在它的总资产中占比达57%,如果扣除商誉部分,实际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158%。

2019年3月,全球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了对于百威的评级,称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百威如果拿不出一个清晰具体的减债方案,评级可能会再降一级。

好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增速快、潜力大,这为百威英博提供了一个向市场兜售“故事”的机会:分拆亚太区业务单独上市,稀释部分股权来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

此前,在招股书中,百威亚太称:“本公司会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全数偿还结欠百威集团附属公司的贷款,以完成重组。”

即,百威亚太从投资者手中筹到的钱,要拿去给母公司还债,而不是用于发展业务,开拓亚太市场。

“我们对上市公司融资是为了还债这件事,还是很难接受,当然百威IPO要价和投资预期估计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有投资者这样说。

不过,最新的招股书百威亚太未在“未来计划及所得款项用途”部分披露所募集资金的用途。

7月,百威踩中了今年最火爆的消费股、“抽烟喝酒”行情,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百威亚太和母公司巨额债务千丝万缕的关系,给IPO带来的潜在影响,可能远比想象中来的大。

但好消息是,百威英博将从澳大利亚业务剥离中偿还部分债务。

看上去,已向市场“低头”的百威亚太,上市已是大概率事件。而港股也将迎来今年最大的IPO。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