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一批核准5个核电项目!核电建设步入“加快”发展期

目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位居全球第三。

文| 华夏能源网

华夏能源网&华夏电力(hxdl3060)获悉,8月1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核准江苏徐圩一期工程等五个核电项目。

此次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包括中核江苏徐圩一期工程,中广核广东陆丰一期工程、山东招远一期工程、浙江三澳二期工程,国家电投广西白龙一期工程,合计11台机组。

上述5个项目中,中核的江苏徐圩一期工程为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采用华龙一号技术;中广核的广东陆丰一期项目将采用CAP1000技术,山东招远一期和浙江三澳二期均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国家电投广西白龙一期工程采用CAP1000技术。

经历了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中国的核电被尘封了近十年之久。直至2019年,国常会才重新对核电审批开闸。

2019年至2023年间,我国核准核电机组数量分别为6台、4台、5台、10台、10台,整体呈现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的势头。这个发展节奏,使我国核准及在建核电规模持续领跑全球。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要“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

“加快”沿海核电建设这样的提法,为近年来首次。这意味着,随着中国“双碳”进程进入快车道,中国的核电建设也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核电企业以及业内专家也在推动核电的建设。在2023年的中国两会上,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联合其他14位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关于加大核电发展力度、拓展内陆地区建设、推广核能供暖的提案》。

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每年核准的核电机组数量均达到10台,今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1台。

据了解,每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但其发电能力同样惊人,每年可满足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同时实现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除了沿海核电,内陆核电也逐步迎来“破冰”期。

随着近年来中国核电重新开闸后的大规模建设,目前业内人士也在推动内陆核电的破冰(见华夏电力此前报道《舒印彪院士力挺的内陆核电,要破冰了?》)。

在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报告》罕见建议“优化核电布局,针对电力供应缺口问题突出的华中省份,尽快启动核电项目建设”。

在论坛主旨发言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顾问舒印彪力挺内陆核电并建议称,“2030年前后,适时启动中部地区核电项目前期及工程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前期工作的核电厂址,应尽快纳入国家规划,并适时启动建设”。

国内的内陆核电支持者,也给出了他们的理由:

中广核董事长杨长利表示,目前中国能源发展面临区域性供需矛盾。华中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碳减排压力大,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需要核电保障供应安全,缓解煤炭和电力的远距离输运矛盾,促进能源结构转型。

而西北地区。是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开发的重点地区,西南地区高度依赖水电,电力系统的波动性大,需要核电作为基础支撑,提升电网可靠性和经济运行水平,保障极端情况下的电力稳定供应。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按照2030年、2050年核电的发电量占比分别达10%和18%测算,我国的核电在运装机容量至少需要达到1.5亿千瓦和3.8亿千瓦。

根据这样的测算,我国未来十年必须保持每年核准10台以上核电机组的发展力度。

目前,中国发展核电项目集中在沿海地区。从当前算起,预计沿海场址储备还至少满足十年、每年十台(约12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开发量。在福岛核事故阴影下,出于对安全的考量,内陆省份核电仍是发展“红线”。

这或许意味着,在2035年前,中国沿海核电场址充裕,内陆核电重启或难进入决策者视野。但是,伴随着沿海核电的快速放量发展,当沿海核电遭遇选址困难之后,内陆核电或许也就有望实现破冰了。

截至目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加上在建的总装机逾4000万千瓦的37台机组,以及已核准尚未开工机组,中国核电总装机规模已经超过1亿千瓦。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