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砺石商业评论
1
一直担心小米汽车有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最终还是爆发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多次提醒雷军不要在小米汽车业务上急于求成,不要浪费大量时间在拍短视频与开直播上,不要企图通过个人在网络上的走红来带动产品销量,也不要为了短期销量而过度依赖低价竞争,而缺乏品牌向上的自信。
从2022年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到首款汽车SU7发布,雷军只用了区区三年的时间,而在之前其没有任何造车经验,主要是通过高薪挖角行业友商的员工而迅速从市场上组建起了一支队伍,迅速造出了一款表面看起来还不错的产品。
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做出了一款像模像样的车,我们不否认在此背后是雷军超强的创业精神、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与业务落地能力,但三年就能造出一辆质量过硬的车是完全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笔者在之前曾经尝试过手机、家电、手表、电动自行车与洗护产品等各个领域的新势力产品,几乎没有一个是能感到满意的,总是有很多瑕疵。这是因为任何行业都需要专门的技艺,而技艺的形成需要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在产品质量很可能并不完美的情况下,雷军应该慎之又慎。
首先,雷军不应该如此仓促地就把首款小米汽车推出来,其应该进行更充分的测试。如果能够有更多充分的测试,可能最近的严重事故就不会发生。
其次,雷军不应该一开始就对小米汽车采取如此激进的定价。一方面,过低的价格会对小米汽车未来的高端化战略形成严重阻碍,使其之后很难再实现品牌向上。另一方面,过低的售价会导致小米汽车在供应链上竭力压缩成本,这势必会给小米汽车造成严重的质量隐忧。例如,此次出事的小米汽车便是最低配的标准版,其在产品功能上的某些缺陷,可能便是此次事故的直接根源。
再次,在较大概率存在质量隐忧的情况下,小米汽车不应该在首款车型上就过度追求销量,这样每多销售一辆汽车,便多了一个风险点。并且由于产品热销,而突然大幅提升产能,会导致很多新的管理问题与不可控风险的出现。
最后,雷军应该在首款车刚发布时尽量保持低调,而非营造一种成功者的姿态。中国有一句古话,“德不配位,必遭其殃”。只是因为首款车的热销,小米汽车的股价便在之前一路高歌猛进,市值超过万亿人民币,雷军也因此一度跻身中国首富的位置,俨然一副成功者的形象。
另外,很少有企业家像雷军一样热衷个人IP打造,其在工作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还长期坚持拍摄短视频,开直播,制造各种营销话题,进一步推高了他的热度。如果雷军日常是一个低调厚重的工程师形象,即使出现了质量事故,公众还有可能给予其谅解。但雷军一直是一种高调营销的网红形象,当产品一旦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时,其便很难获得公众的谅解。此次事故爆发后,整个舆论倾向都开始声讨小米与雷军,便是实证。
虽然最终的事故调查结果还没有出炉,但雷军应该好好地进行一场深刻反思了。如果事故责任在小米公司,那么雷军之前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将化为乌有,因为再多的财富,再多的捐赠,都无法弥补间接杀死3条人命的罪过。
即使最终调查的事故责任不在小米公司,雷军也应该通过此次事件深刻地思考“作为企业家,何为正确”。决定一家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不是企业家IP,不是营销,而是产品质量,用户口碑。一旦产品质量与用户口碑出了问题,企业家的走红程度不仅毫无用处,还会加倍放大舆论的负面影响。
2
在雷军的带领下,最近一两年大量中国企业家都开始效仿其走向网红之路,笔者一直对这种做法持批评态度。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家想的都是给自己的企业带来用户、流量、品牌影响力与变现,但几乎没有人去考虑到底给公众带来了什么。
看这些企业家在网络上炫富,讲成功学、讲鸡汤、秀工作、秀生活、秀发家史与奋斗史,很难想象这些对公众有什么真实价值。近几年,这些网红企业家的短视频到处充斥着网络,让很多人想摆脱也摆脱不掉,但都构成了这些网红企业家流量、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一部分,这不相当于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而为自己谋利吗?之前看到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吐槽,如果能在微信屏蔽掉某一位知名的企业家网红,他愿意支付给微信一些会员费,这足见这些人对普通用户的骚扰是多么严重。
从真实价值上,这些网红企业家所创造的价值,其实还远不如相声、小品等喜剧演员所创造的价值。因为表演是这些演员的本职工作,最起码给人们带来了欢笑,而这些企业家不仅带不来任何乐趣,还给公众造成了错误的引导,甚至带来了行业的不公平竞争与行业混乱。
例如,这些企业家其实已经获得了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物质财富,但还沉迷于利益,连短视频与直播这样的机会也不舍得放掉,这种贪婪的行为很难给公众起到正向引导,只会诱导更多的人不专注本业,而是希望通过网络走红来赚快钱,赚大钱。但短视频的逻辑并非越有价值的内容越有流量,而是越低劣的内容越有流量,这也是为什么在各个短视频平台上到处泛滥着那些装傻、卖惨、炫耀、伪装、情色与语言粗俗的短视频。
另外,这些网红企业家在网络平台上的过度营销,往往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假象,认为其产品要优于同行。这不仅对那些勤恳踏实的企业不公,对用户也是一种欺骗。
以老百姓日常经常购物的菜市场为例,菜市场内的绝大多数商家平时都是采取公平和谐的方式进行竞争,互不诋毁,也不自我夸大。而突然有一天新来了一个商家,每天拿着喇叭向菜市场的消费者大声广播,吹嘘自己的产品多好,然后私下再诋毁一下同行的商品,这样慢慢就抢了不少其他商家的生意。之后,便又有一些其他商家受经营所迫,也开始拿起喇叭在菜市场成天吆喝,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最终有一天,这个菜市场的所有卖家都开始拿起喇叭吆喝,并且私下相互诋毁,相互攻击。从此,这个菜市场就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和谐与宁静,每天充满乌烟瘴气,价格战与弄虚作假的现象也开始流行。
看完上述菜市场的案例,熟悉中国汽车行业的读者可能会有些熟悉,这不正是与当前中国汽车行业完全类似的一种状况吗?在造车新势力进入汽车行业之前,比亚迪、吉利、奇瑞与长城等几家传统的中国汽车厂商都较为低调,它们都是凭借实打实的能力一步步从行业中突围,承担了中国民族自主汽车品牌对抗外资品牌的重任。但自从这些造车新势力企业进入市场以后,中国的汽车行业就变成了当下的混乱局面。不仅各自之间相互诋毁,相互攻击,一位位企业家都跑出来拍视频,做直播,为自家产品卖力吆喝。
我们并非排斥那些行业的新进入者,有一些遵循合理规则的新进入者不一定是坏事,它们还有可能刺激行业的加速创新。我们不提倡的是投机取巧的进入者,它们不顾行业的整体利益,只是谋求自己私利,肆意破坏行业中的一些好的规则,最终将行业搅得乌烟瘴气。
从长期来看,这些“网红企业家们”的搅局并不长久。随着时间的积累,用户会变得越来越理性,他们不会很容易再被这些企业家的网上热度而蛊惑。而那些踏踏实实的企业,产品的可靠度与信任度会越来越突出,日益形成的口碑会对冲掉那些人为制造的热度。
以当前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为例,销量排名前两位的是极其低调的vivo与OPPO。相较小米雷军与华为余承东这两位中国智能手机领域的顶流网红来说,vivo创始人沈炜与OPPO创始人陈明永完全是两个另类。虽然身处直接面对C端消费者的消费电子产业,二者却表现得极为低调,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即使是公司每年最核心旗舰产品的发布,也都是交由下属员工主讲。
之所以这么做,除了陈明永与沈炜二者低调的性格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深知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不是企业家的个人影响力,而是企业在研发、产品、供应链、品牌、渠道与服务等各个领域的系统性能力。而要想这些系统性能力越强,就越不能依赖企业家的个人影响力,而是需要在各个关键业务领域都能拥有独当一面的下属。
如果企业的“一号位”过多地出现在公开场合,抢走属于各个业务负责人的风头,那么组织的整体运作就会出现失序。最终,下属的责任意识与主动精神越来越弱,企业的“一号位”则变得越来越累。而雷军一直被冠以智能手机产业界“劳模”的称号,便与此不无关系。
再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绝对领导者比亚迪为例。近些年,比亚迪旗下的爆款车型络绎不绝,但其创始人王传福却表现得极为淡定,始终不依赖个人的影响力进行任何产品的营销,而是为各个品牌都培养了一位企业内生成长的负责人,例如比亚迪王朝网的路天,海洋网的张卓,仰望品牌的胡晓庆,方程豹品牌的熊甜波与腾势品牌的赵长江,由他们带领团队通过一套体系化的营销动作进行旗下产品的宣传与推广,而非将大量精力花在视频、直播与社交舆论的口水战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仰望品牌总经理胡晓庆与方程豹品牌总经理熊甜波还是两位低调的女将。
对于一个真正具有高价值的卓越品牌来说,其是超越任何一个个体的,如果与某一个个体绑定过深的话,那么这个品牌就无法建立起超越个体的品牌调性。虽然胡晓庆与熊甜波并不为很多消费者熟知,但并无碍仰望品牌与方程豹品牌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
虽然雷军带领小米,余承东带领华为也取得了不错的商业成绩,但两个始终热衷在网络上制造话题与流量,一个经常口称“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另外一个经常自称“遥遥领先”。相较这样的企业家,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vivo创始人沈炜与OPPO创始人陈明永要更值得尊重得多。
3
企业家走红,应该是像任正非、张瑞敏与于东来等依靠所领导企业受到消费者认可而水到渠成的结果,而非企业家通过炒作走红而去对消费者的理性决策形成误导。
希望此次雷军与小米汽车的惨痛教训,能够给到那些还在致力于打造网红人设的企业家提一个醒,不要再被企业家网红的行为所蛊惑。而是回归商业本质,坚持正道成功,认真思考战略,用心对待员工,踏踏实实做好产品,以利他之心对待合作伙伴,然后保持耐心与定力,那么成功便会水到渠成。